居正与辛亥革命(9)

辛亥革命网 2012-07-04 00:00 来源:湖北文史 作者:刘作忠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时期,由于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一大批有别于封建士人、具有相当民主思想和科学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群体脱颖而出,这个先

  当天下午,黄兴、宋教仁、刘揆一、李书城等从上海抵汉口。他们先到江汉关看望居正,命随行的医生、护士留下为居正诊治,然后火速赶往武昌。

  没过多久,江汉关周围炮声大作,汉口军政分府人员急忙走避。居正清醒地意识到清军已到江汉关附近,但他动弹不得。这时,同乡方震来见居正,后来情况越来越紧急,方震搀扶起居正,星夜找船渡江至武昌。

  居正10月14日自沪返武汉,至11月下旬再奉命赴沪,前后一个多月间,参加军政府决策,盱衡局势,精心擘划,且以一介书生置生死于度外参加战斗,对武汉危局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出使东南运动援鄂

  正当居正忙于协助黄兴指挥汉阳战事时,聚集上海的各省代表于11月15日专电武昌:承认武昌军政府为临时中央政府,邀请武昌都督府代表赴沪与会。武昌都督府即决定居正、陶凤集作为都督府代表前往上海,邀请各省代表到鄂开会。

  居正、陶凤集于11月23日(辛亥年十月初三)到上海后,先拜访了先期到沪的宋教仁。接着,由宋陪同,又拜访了沪军都督陈其美和浙江都督汤寿潜,向他们一一介绍武昌起义进展。

  当晚,居正乘车前往苏州拜访江苏名士张謇,面交黎元洪致张函,并请合攻南京以解湖北之围。可立宪派的张謇仅淡淡回答了一句:“我是门外汉,不知其详。”居正感到无再谈的必要,翌日晨即返回上海。

  居正回沪后,访马君武及各省代表,他们大多系同盟会员,看法较为一致。大家畅谈各地革命形势,积极肯定武昌首义的伟大意义。

  根据武昌都督府意见,居正力邀各省代表赴武昌开会。但有的说应该去武昌,有的说留在上海更好,一时间莫衷一是。后来黎元洪一再来电催促,而且有些省的代表已到武昌,代表们终于同意赴武昌开会,居正对大家说:“若诸代表愿赴鄂者请先往,余则留沪,待各省代表到齐,一同回鄂。”居正留在上海,代表武昌都督府与各省联络,等候未到的各省代表。

  11月27日(辛亥十月初六)汉阳失陷,武昌也处于清军炮火威胁中。居正闻讯心急如焚,抓紧四处求援活动。他曾偕宋教仁专程至镇江拜访镇江都督林述庆及军长柏文蔚。据居正后来回忆:“车至镇江,迳造都督府,适林在龙潭前线,由其参谋长陶骏保接谈。余告以汉阳失守后情状,亟待各方增援,陶君谓此间无力援湖北,且南京未下,交通阻塞,实力不从心,惟有急攻南京,南京下,武昌可无事也。复与遯初访柏军长,柏时军于原旗兵营房,晤谈甚欢。当夜返沪,天寒,车中冷不可耐,中途宿苏州。比抵沪,而南京攻下之捷电喧传矣。”

  南京攻下后,居正与宋教仁又驰赴南京,协助组织北伐军,准备援助武昌。

  12月26日,居正偕同盟会骨干胡汉民、黄兴、陈其美、宋教仁、汪精卫、张静江、马君武等,假上海哈同花园公宴自海外归来的孙中山,并密商临时政府组织方案。

  12月29日午后1时,居正与17省45位代表聚集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居正代表湖北投票。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居正、宋教仁赶到总统府,同孙中山握手,祝贺他就任。

  内务部革故鼎新

  孙中山就职的第二天,即向各省代表会提出临时政府各部总长人选名单。时年37岁的居正脱颖而出,膺任内务部次长,总长程德全卧病租界,居正主持部务。

     内务部“管理警察、卫生、宗教、礼俗、户口、田土、水利、工程、善举公益及行政事务,监督所辖各官署及地方官”。在革故鼎新时期,它所担负的各项工作具有特殊意义。

  居正就任后,立即着手组织以同盟会会员、留学生为主体的内务部班子。

  由于孙中山直接掌舵,内务部人才济济且年轻干练,大家齐心协力,内务部成效甚大。主要有:

  第一,命令各地抄没清朝反动官吏财产,保护人民财产。居正在致各省都督电文中宣布孙中山关于财产的几项规定,“现为清政府官吏,而又为清政府出力反对民国政府,虐杀民国人民,其财产在民国势力范围内者,应一律查抄,归民国政府享有”。“凡在民国势力范围以内之人民,所有一切私产,均应归人民享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