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惊海内:成都保路运动(5)
辛亥革命网 2012-10-08 00:00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成都日报 查看:
消息迅速传出,成都市民沿街鸣锣呼吁,街正们遍街吼喊,直奔督院街示威请愿。天空变色,阴沉沉下起雨来。巡捕慌忙来报赵尔丰:“请愿的人已冲进西辕门了!”
请愿民众冲进总督大门后冲进东西辕门,又冲进左右仪门。每人左手抱一个黄纸写的德宗景皇帝(光绪)的牌位,右手拿一根香,吼叫着冲进了牌坊。许多人下跪哀求:“请大帅释放蒲殿俊、罗纶会长等人呀!”
赵尔丰慌乱了,令兵士们大叫:“不许再冲一步,再冲一步,就要开枪了!”群众仍不听,冲到大堂檐下。赵尔丰又叫人叫道:“快退下去,再冲上来,就开枪了!”
群众还要向大堂冲上来。赵尔丰慌作一团,说:“挡不住了,没有法了!”当下命令开枪。兵士噼里啪啦开了一排枪。群众惊恐万状,哀嚎着回头往督院衙门外逃跑,许多人惨叫着倒在血泊中……
据说田徵葵还要兵士开机关炮杀人。成都知府于宗潼以身子挡住炮筒子,悲声痛哭劝说,才避免了更惨烈的后果。见尸横遍地,赵尔丰也很颓丧。
这天夜里下雨更大。许多百姓冒雨捧着光绪皇帝神牌,遍街哀哭。无数人雨中大吼:“天呀,天呀,赵屠户杀人如麻,今天又到成都‘开红山’来啦!”天黑如墨的雨夜,鬼哭神号、天愁地惨。
成都血案中死难者全部是底层贫苦大众:机匠、裁缝、学徒、医生、刻字匠、管戏班子行头的、装水烟的、放马的、卖小菜的,以及街正等,没有一个士绅名流。死者年龄从12岁到古稀老翁。血案发生时,巡防营又驰放马队分巡各街,横冲直撞、践踏踢伤者很多。
到底死了多少人?笔者颇费力气查阅到血案发生一月后的石印原件《辛亥年七月十五日被害姓名清单》,确定为26人,这应是很可信的原始数字。这纸清单上说,死难者由慈善会、商会每人恤银26元。
“水电报”和成都郊外战场
1911·9·8—10·10
1911年9月8日,成都血案第二天,官府四处抓捕保路激进之人,同盟会员龙鸣剑等裁制木片制成“水电报”,投入锦江。“水电报”传遍川西南;此后,同志军围攻成都10余天,分兵攻掠各州县。
1911年9月8日,血案发生后第二天,官府四处抓捕保路激进之人。
同盟会员龙鸣剑缒城而出,奔赴城南农事试验场(现武侯祠附近)。朱国琛(场长)、曹笃(蚕桑学堂监督)都是同盟会员。三人裁制木片数百块,写上“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再涂以桐油,制成“水电报”,从万里桥畔投入锦江。秋潮水涨,“水电报”传遍川西南。长江三峡甚至湖北武汉,也有人从江水得到这些“水电报”。
成都附近郊县的同志会纷纷武装起来,发檄文举义号称同志军,向省城进逼。成都血案发生后一两天中,云集成都城四周的同志军密密麻麻,把成都包围。
同志军头领孙泽霈、方少卿、侯国治等人,聚集数万人驻扎成都四周的犀浦、苏坡桥、中和场、三瓦窑、新繁、龙桥……同志军围攻成都10余天后,分兵攻掠各州县。川西平原,走马灯一样上演了一幕幕武打大戏。
保路运动由此发展为全川大规模同志军武装反清斗争的新阶段。
1911年9月15日,清廷急命督办铁路大臣端方率领湖北新军精锐约2000人,入川弹压。这为湖北革命党人即将发动的起义大大减轻了军事上的压力,催生了武昌起义。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响应。
军政府的“独立”庆典
1911·11·27
11月27日,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蒲殿俊为正都督,朱庆澜为副都督。会场内旌旗飘荡、服饰鲜明。商界、学界和各界民众到者约数万人。各国在成都的领事、传教士均来道贺。
1911年11月22日,赵尔丰见大势已去,和蒲殿俊、罗纶等四川官绅,在寰通银行开会,签订《四川独立条约》,脱离清廷。
11月26日,皇城外竖起的大旗随风飘扬,上书“军政府”大字。成都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四处张贴:“大汉已兴,大清已亡”等告示。26日晚,街正们到居民家散发纸条,命街民27日上午同到“老皇城”军政府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