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济:新中国60年 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成就(2)
辛亥革命网 2010-07-15 00:00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查看:
成就二
实现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记者:您讲的第二个跨越,是世纪之交10年间,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您看来,这个跨越的真正意义在哪儿?
周济:我1965年进大学,是“文革”之前的最后一批大学生,那年招生20万;1978年考上研究生,是“文革”之后的第一批新学生,当年招生27.3万;1998年时,我做大学校长,当年全国高校招生108万;如今,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国高校招生已达600多万,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我经历了这样一个全过程,体会深刻,感慨万千。
比如说,有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他们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比较发达。1998年的时候,他们的大学生人数是我们的两倍,但是现在我们的大学生人数是他们的两倍。数量的变化,意味着我们每年可以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现在就能看到它的好处。几十年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用10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30年、50年的历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一个跨越,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意义极其重大。
我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世纪之交实现这个目标的。这对我们下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为中国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牢固基础。如果没有人才保障,我想,什么创新型国家,什么现代化,都是一句空谈。现在的国力竞争非常激烈,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力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我们要打好基础,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注意提高质量。进入新世纪,我们始终强调高等教育要把握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现在高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创造出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服务。我认识的许多国外教育部长和高校校长,他们都跟我讲:“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创造了世界奇迹。”
记者:您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很长一段时间在高校工作,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着不解之缘。在您看来,高校科技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周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实现科学转型,就必须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了两个目标: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直接的贡献,除了培养大批人才以外,也作出了科技贡献、知识贡献。这两者也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的科技水平越高,我们培养人才的水平就越高。
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近5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3项,占全国总数的55.4%;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08项,占全国总数的55.7%;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41项,占全国总数的51.5%。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比例全面超过了50%。
特别值得骄傲的是,近5年,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7项一等奖,高校获得5项,充分展示出高校科技工作的突出成绩和巨大潜力。
同时,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国家重大决策中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更加凸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成果聚集在高校。教育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