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上一段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往事(4)

辛亥革命网 2013-11-26 00: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俞可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尚书》一句八字,竟孕育出沪上两所大学。两所大学的来龙去脉,直接牵动着百年前那场影响深远的革命。重温那段教

  就此国歌,莫衷一是。“舜禹禅让”遂成焦点:“……今之改革,非雍容拱揖而取之也。武昌倡义,金陵奠都,虽不过偏隅半壁之形,而创造民国之始基……”章太炎进而认为,清帝被逼退位,仅“一二亡国丈夫,欲借禅让以自掩饰”而已。

  当然,“祖述尧舜”既可为中华民国合法性之确立辅以精神传承性,更象征着一种文化自觉。或许恰恰此因,光华与复旦之校名均采撷自《卿云歌》。关押在法国牢狱中的留学生陈毅当初便高唱此曲。

  于复旦而言,校名还指恢复震旦,光我中华。言下之意——

  没有震旦无以复旦

  “吾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喜欲狂。”震旦学院诞生,梁启超道贺。

  1903年2月27日,震旦学院开学典礼。创院院长马相伯感言涌出:“今日我震旦学院,虽一小小学院。然恢张宏远,前程何限。如一芥之微,撒之育之,可以通地,我震旦其奚异哉!”

  “震旦”为梵文之“中国”,取谐音“秦坦”。八卦之“震”指东方,表意字“旦”形为旭日在地平线跃起。“震旦”意谓中华曙光。

  如东方既白,震旦成为最早由国人创办的私立大学之一,创新性与革命性相交融:“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学始。有欲通其外国语言文学,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革命救国之准备,请归我。”

  然而,正是“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之办学理念,招致天主教会的万般猜忌。

  1905年春,教会伺机从安徽调法籍传教士南从周担任教务长,更弦易辙,修教义,唱圣歌,行祷告,做礼拜,还不许学生谈论时事,不许结社,不许看犯禁书籍。此外,教学用语由英语改为法语。更何况,南从周还命令马相伯“无病而入病院”。

  学生大哗。

  3月7日,全体学生合议,民主而又激烈。

  主持会议的沈步洲登台演说:“现在震旦学堂,已变为教会……故今日唯有退学之一法,如诸君赞成退学,即乞签名;不愿退学者亦听。”

  语毕,沈步洲置信笺两卷于讲坛两端,一为签“留”,一为签“去”,听凭大家自由裁决。

  全校132名学生,130名执意退学,并当场签名。

  学生的决定,尤其是近乎百分之百的民意,倒逼马相伯迅速决断。8月,马相伯与震旦诀别。130名退学学生追随。

  是年5月27日,上海《时报》第一张第一页推出两幅广告。其中一幅为《前震旦学院全体干事中国教员全体学生告白》:“震旦解散后……现暂借吴淞提辕,定于七月下旬开学,更名为复旦公学……”

  7月24日,上海张园。

  严复与马相伯并肩主持复旦公学首届入学考试。赴考者达400名,录取新生40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