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意义(3)

辛亥革命网 2011-10-10 00:00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李新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但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却带来了深刻的教育。屡次武装起义的失败,使他们认识到,在没有民众的支持和理解,在

4.新军和旧军打仗,新军赶跑了旧军,建立了政权,此种情况只限于云南省。

5.革命势力通过斗争,建立了革命政权,如四川省,当时的都督为同盟会会员张培爵。但后来同南北和议一样,政权还是落人了旧势力的手中。

综上所述,产生此几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当时的革命力量实在是太弱了,他们太没有力量了。他们期盼革命早日成功,但又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掌握政权的能力。因此,凡是打着拥护“共和”旗号的党派或个人,他们都愿意同其合作,也不管对方是有什么目的。他们对共和制度的信心很高,认为可以以此来保障其自身的地位,他们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甚至想让革命暂缓发动,他们区别不了革命胜利后自己同其他拥护共和的人有什么不同,所以他们在各党派纷纷活动的状况下拿不出加强自身和保护自身的积极办法。他们想联络更多的人来一同革命,可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想唤起全国民众革命,条件是欠成熟的,尽管他们忍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奴役,可封建迷信、愚昧的思想却在他们脑子里根深蒂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先生曾多次从文学作品中揭露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尖锐地刻画了社会的各阶层人物,尤其是对下层人物的描述,更是淋漓尽致。他的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有力地鞭挞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著名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等中的人物塑造,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如《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等这些人,让他们觉醒,让他们去革命,恐怕在当时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同时,同盟会正处于分裂和涣散的局面,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因此说,这也是造成辛亥革命没有取得最后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立宪派却恰恰相反,他们也知自身力量的薄弱,但他们在加强防范革命派对他们的排斥外,还积极的勾结旧势力,力图组成一个反抗革命派的联盟。尽管当时革命派处处迁就并拉拢立宪派,但立宪派始终不和革命派团结联盟,以致于最后形成了北京的临时政府代替了南京的临时政府,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

辛亥革命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但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却带来了深刻的教育。屡次武装起义的失败,使他们认识到,在没有民众的支持和理解,在缺乏充分的准备和没有严密的组织领导的情况下,革命是断不能成功的。单靠少数热血青年的英雄行为只能唤醒部分劳苦大众的觉醒,从武昌起义的胜利到“南北和议”的结束,使他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不但要夺取政权,更重要的是要巩固政权。要巩固政权,就必须有一个政党的正确决策和所领导的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中流砥柱。必须团结社会各阶层力量,联系和依靠广大民众,彻底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彻底打倒封建主义,但毕竟推翻了满清政府,最终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因此说,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辛亥革命的一个伟大胜利,而中国的历史也从此有了新的转折。列宁同志在1913年《亚洲的觉醒》一文中说:“中国不是早就被称为长期完全停滞的国家的典型吗?但是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从中认识到这场民主革命是在封建的半殖民地的条件下发动的一场革命,由于其自身的软弱,再加上帝国主义和满清政府的互相勾结,使革命一次次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只有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打倒,中国才真正有了希望。但是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必须有新的革命理论指导。

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希望。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也在逐渐成长壮大起来,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是以李大钊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他就非常痛恨因革命失败而形成的乌烟瘴气的局面,在坚持斗争中深刻思索革命失败的原因,积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寻找新的途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这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接受并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第一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走上了和工农大众真正密切结合的道路。

与此同时,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组了中国国民党,为铲除军阀割据的局面、为北伐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改变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同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意义也是非常深刻的。这场具有伟大意义的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也是中国革命最后取得胜利的必然所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