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意义(2)

辛亥革命网 2011-10-10 00:00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李新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但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却带来了深刻的教育。屡次武装起义的失败,使他们认识到,在没有民众的支持和理解,在

此次起义的失败,对同盟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许多优秀的革命干部牺牲了。孙中山继续在美国华侨中筹款,同盟会失去了主宰。著名活动家赵声在广州起义失败后不久在香港病逝。黄兴因失败而再次心灰,束手无策。胡汉民躲在香港吓得不敢见人。宋教仁在上海组织了同盟会的分支机构,其实是因不满而采取的独立行动。一个革命团体就这样形成了分裂、涣散和瓦解的局面。

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后,国内形势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武昌起义的枪声彻底敲响了满清政府的丧钟,曾经盘踞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帝王统治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可以说,武昌起义的成功,开创了辛亥革命的第一个胜利。虽然当时的革命者揭立推崇“共和”,不惟“人”论,期盼革命早日成功,对所有拥护共和的人都愿意同其合作,甚至不管他们曾经沾满过革命党人的鲜血,乃至血债累累也无人过问,无人追究。以至于最后革命的果实落于旧势力和“立宪派”人之手。沉痛的历史教训,不得不引起更多知识分子的反思。据“史料”记载,可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多半出身于旧中国的中产阶级家庭,在国外留学所寻得的是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如法国革命、俄国虚为党等,这些都是追求的个人英雄主义、冒险主义,他们根本不主张深入民众,联系民众,因此使他们的武装起义一个接着一个的失败。再者,他们所代表的是少数一部分人的利益,即中国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正如陈庆华先生认为:“小资产阶级本来是一个经济地位不稳定,容易发生上升或下降变化的阶级。辛亥革命前的多数革命知识分子,在经历辛亥革命这样一个大的动荡中间,也迅速发生分化变动。有些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地位都完全成为资产阶级,像黄兴、宋教仁等投资办起厂矿公司。有些像汪精卫,经过清政府、袁世凯、蒋介石乃至日本帝国主义的收买,变成了大汉奸大资产阶级。有些人看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灰心丧气,从此不问政治。一部分人还坚持了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立场,跟随孙中山先生继续斗争下来。”[注5]因此这也是中国小资产阶级最薄弱的一面,也是他们屡次革命而不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

其二为:组织内部分裂、涣散思想严重,没有统一的领导。例如,“在组成同盟会的小团体里有一个团体叫光复会,又名复古会。它的会员有的拒绝参加同盟会,独立行动,著名的烈士徐锡麟就是其中的一人,他以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而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有的人参加了同盟会,可是又主张分裂,著名的历史学家章太炎就是其中的一人,他是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编,1909年竟散发传单攻击孙中山,辛亥革命以后立即宣告脱离同盟会,另组小派别。”[注6]孙中山先生虽然组织了许多次的武装起义,但是均缺乏在群众中做耐心的工作。没有群众的支持,既没有接济,又没有援助,再加上联络工作做得不好,所以起义屡遭失败。而每次失败,对革命团体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不少干部对革命失去了信心,有的退却,有的隐匿,有的另立帮派。这也是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其三为:自身力量太薄弱,对革命形势缺乏充分的准备。本来,武昌起义胜利后,同盟会设想是首先组织军队,然后再一路打过去,步步为营,最后占领全中国。但是武昌起义后的情形同他们的设想不大相同,差不多所有的地方都是传檄而定的。武昌起义不到两个月,除了东北、华北以外,各省都宣布独立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各省宣布独立的形式大体上有这样几种:

1.新军在没有领导的情况下发动了起义,而自身又没有掌握政权的能力,其结果是政权从立宪派手里重新还到旧势力手中。

2.虽然是革命派掌了权,但由于自身力量薄弱,立宪派和旧势力一反攻,政权最后还是落于他们手中。革命派却遭到了旧势力的血腥屠杀。

3.当地一些立宪派人物利用群众的力量逼迫清政府官员自动宣布独立。结果只是把官衔从巡抚改为都督,原班人马,换块招牌,仍由旧势力掌握大权,可谓:换汤不换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