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辛亥革命史研究(2)
辛亥革命网 2015-06-11 09:15 来源:《近代史研究》 作者:崔志海 查看:
在辛亥革命史由单纯政治事件史向社会史和现代化史研究转型方面,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章开沅主持的商会与绅商研究最为典型。其中,朱英的《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和《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三部著作,经由对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的研究,进而以商会为中心探讨中国近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马敏的《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版,与朱英合著)和《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两部著作,经由对苏州商会的个案研究,进而扩大到探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官、商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虞和平的《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则通过对商会组织、功能及其活动的考察,既具体揭示商会组织的自身现代化历程,同时也展示商会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以及争取民族独立运动中的角色和作用。此外,桑兵的《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和《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两部著作,分别对辛亥时期新知识界社团的组织和活动以及新式学堂学生群体的发展以及他们的思维、行为倾向和政治活动等做了具体考察和分析,从中揭示辛亥时期新知识界社团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关系,以及新式学堂学生群体在清末民初知识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的《辛亥革命前后的官绅商学》则是这一时期该研究领域的一部综合之作。该著从晚清、民国两个时期探讨了中国近代社会中官、绅、商、学的相互关系及其角色和功能,内容涉及社会转型中的晚清督抚群体、国民党执政时期县长的人事嬗递与群体角色、社会转型中的近代绅商、近代乡绅与宗族社会、从商会看近代中国的官商关系、近代商与学的互动及其影响、知识分子的角色与社会功能、近代官绅商学与宗教八个论题。这些研究成果极大丰富和深化了国内学界对辛亥时期资产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研究。
90年代之后国内辛亥革命史研究出现的第三个转向,是明显加强了“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这种“后辛亥革命史”研究根据其内容,又分为两个不同的路径。第一个研究路径基本上是以往有关辛亥革命历史地位、影响和意义讨论的一个自然延伸,只是从一个更长时段,同时结合现代化史研究视角,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及社会和文化历史进程的影响。如章开沅、罗福惠主编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从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资产阶级与中国资本主义、社会心态的演进和孙中山先生的继续探索,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方面,论述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们主编的另一部著作《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则从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的民族国家认同、辛亥革命与民初议会政治、辛亥革命与北京临时政府的制度建设、辛亥革命与民国政权建设、训政与宪政——从孙中山到蒋介石、辛亥革命与中国政党政治、辛亥革命对中国外交的影响、辛亥革命与祖国统一大业九个方面,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政治的影响。朱英主编的《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报刊舆论、城市变革、民间社会和农村社会等方面,综合考察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内容涉及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辛亥革命后的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辛亥革命时期以《申报》为代表的报刊舆论政治倾向的变化、辛亥革命与近代教育变迁、辛亥革命与商界商会的发展、辛亥革命与近代城市变革、辛亥革命与近代农村社会变迁等论题。这些研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探讨和认识。
“后辛亥革命史”的第二个研究路径与前一路径不同,它更多的是受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影响和启发,或不自觉地契合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和方法,着重探讨辛亥革命时期一些重大史事和人物如何被后人建构并被赋予意义,对前述突出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研究路径实际上具有后现代主义史学所固有的“解构”和“颠覆”作用。如张海鹏的《50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6期)和《五十年来中国大陆对孙中山的纪念和评价》(《党的文献》2001年第5期)两文,分别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之后50年里大陆的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纪念活动如何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不同意义,指出这些纪念活动固然由于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是“现实政治的需要”。王敏通过对“苏报案”的再研究,不但揭示了这一事件中两位主角章太炎和邹容在法庭上的真实表现,并对“苏报案”发生后一百多年间中外报刊、政治宣传读物以及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对章太炎和邹容英雄形象的建构过程做了系统的梳理和论述,从而说明“苏报案”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是如何被赋予各种政治意义并被意识形态化的,事件的主角章太炎和邹容又是如何被神圣化的。陈蕴茜更是自觉运用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和方法,发表系列论文和专著,从中山公园、中山路、中山纪念堂、中山装、奉安纪念、总理纪念周、总理遗像、谒陵仪式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辛亥革命之后的国民政府如何通过这些活动,构建孙中山崇拜以确立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并为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服务。
罗福惠、朱英主编的四卷本《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和诠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则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最新代表性成果。该著第一卷对辛亥革命之后各政府和党派如何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各自赋予辛亥革命特殊意义,以为本政府和本政党服务的过程做了系统考察和分析,具体揭示在辛亥革命之后近百年间,为达到各自的政治诉求,不同政府所展现的辛亥纪念的内涵和时间长度及所赋予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该著第二卷对工商界、文化教育界、宗教界(主要为基督教界)、海外华人华侨等不同界别及社会团体对辛亥革命的认知、纪念和诠释等相关方面的思想和活动,以及大众报刊传媒和文学、戏剧、音乐、艺术和不同历史时期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书写和评价等,做了初步考察和探讨,认为民间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认知、纪念和诠释以及相关方面的思想和活动,与官方、政党、政派相比较既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民间社会虽然也从政治上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加以阐释,但更多的是紧密结合自身的利益需求,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知,包括对革命结局的失望与不满。该著第三卷对百年来国内外辛亥革命史研究做了比较系统的回顾,实际上是一部研究辛亥革命史的学术史著作,内容涉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国内辛亥革命史研究和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与台湾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以及百年来日本、美国、法国和俄国的辛亥革命史研究。该著第四卷对历史上辛亥革命纪念空间建设,诸如烈士祠、纪念碑、墓地、纪念馆或博物馆、名人故居和革命活动旧址,以及日常生活中大量以革命先烈名字特别是以“中山”命名的公园、道路、建筑物以及一些城市等,做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论述,具体揭示这些纪念空间除对塑造辛亥革命记忆以及一些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认同产生影响外,还充满着各种权力和利益的冲突,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单纯。
90年代之后国内学界出现的上述三个研究转向,既是对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种拓展和深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史研究所达到的学术高度,同时也折射了作为政治事件史的辛亥革命研究所遭遇的学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