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6)

辛亥革命网 2014-09-26 10:49 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 作者:马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内容提要】 近代中国社会朝野对博览会传播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炫奇”、“邦交”到“商利”、“ ,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

  正中置大机器一副,轮径三丈余,力抵马一千五百匹……大轮动,则院中各器凡需蒸气者,皆藉气以运动。其有不需蒸气,惟藉皮条扯动者,各器有大小轮盘缠皮条套梁际铁轴之轮盘,亦可随时拨动运用,如吸水、印字、纺织、锯、磨诸器咸赖焉。器名“哥阿力斯”,为美人哥阿力斯手制,故以其名名其器……如此大器,动时无甚声响,且一人即可运之,是可异也。(注:李圭:《环游地球新录》,引自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第6册第223页。)

  对机器的神力,李圭感慨不已,认为“精益求精,巧益思巧,此出一器,彼仿行之,尔争我竞,莫可底止。何怪机变之事,日出而日盛,且日盛而日新哉!”他已经看到技术进步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提出中国也应讲求机器,不能抱着祖宗的成法不变,“是机器正当讲求,不得援古人桔槔之说,概谓机器不当用,凡机器之可以利民者,置诸弗取也。”李圭的见闻在中国士大夫中引起极大反响,洋务大员李鸿章在为《环游地球新录》所写的序文中,便有感而发:“夫自通商以来,泰西诸国,日出其聪明才力,以相角逐。凡可为富强计者,若铁路、电线、车舡、炮械之属,转相仿效,务极新奇;而于商务,尤所措意,舍是则无以自立其国。”(注:引自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第6册第223、192页。)由此看来,洋务派之强调引进西方的科技以达到富国、强国的目的,与辗转来自西方博览会的信息亦不无关系。

  中国自己举办的博览会上,虽无如巨型蒸汽机那样的近代先进技术可以示人,但其展品多少也反映出中国实业的进步和制造技艺的提高,可以看到中国在学习西方工艺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展。1909年在武汉举办的劝业奖进会上,湖北兵工厂的军械、陆军工厂的皮靴、武昌制皮厂的皮箱,以及制麻局、武昌工艺实习厂、善技厂、汉口劝工院和几家私立公司的出品,“不乏仿造外洋货物而得其精神者。且定价之廉,亦不让外国货”.就器械而言,“如工艺厂藤棚钢丝等,铁床(即车床)、轧花、压布、磨粉、造洋烛等机器,以及汉口劝工院藤篾等器,均属行销有望之物”。(注:《游武汉劝业奖进会之感言》,《中国实业杂志》第5年第1期。)又如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机械馆中,北洋劝工厂陈列有汽机、消防水龙、起重机、美式水泵、挤铁机、切铁机、切片机、切丝机、轧棉机、钻床、车床等机器;求新机器厂陈列有火油抽水机、豆油榨机等;江南船坞所陈列有双轮汽机两具。在教育馆内的科学仪器馆陈列有物理器械50余种。(注:《南洋劝业会游记》,“机械馆”、“教育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1910年初版。)对博览会素有研究的李文权在参观机械馆后记道:“此馆以较东西各国固曰幼稚,然实则陈列丰富,为吾人初料未及。”(注:李文权:《南京博览会各馆游记》(续),《中国实业杂志》第5年第2期(1914年2月)。)教育馆中还陈列有“苏州农业中学堂动植物标本,及各种机械图。又江南高等学堂之双摆电动器滑车及各种制作;又某君发明不用镜之照相。或仿造或发明,皆有可观。图书仪器部,江南江西官书局、国学保存会、文明书局、中国图书公司皆有陈列,然以商务印书馆出品最多”.(注:李文权:《南京博览会各馆游记》,《中国实业杂志》第5年第1期。)这说明中国在推行近代教育,传播科学知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即使在传统的农业领域,通过农产品陈列所、品评会的展陈奖劝,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近代农学知识,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如直隶农务总会有鉴于“我国农学萌芽,尚在幼稚时代”,“先就品评会而仿行之,以为博览、共进之起点”,(注:《北洋公牍类纂》卷24《农务》,北京益林印刷公司,1907年,第1页。)遂于1907年举办第一次农产品评会,“除官绅外,农民赴会者二百余人”,他们通过听取讲演和观摩展品,接触到过去闻所未闻的国外农学知识,“欢欣鼓舞,莫可名言”。(注:“苏州商会档案”第73卷,第28页,苏州市档案馆藏。)

  此外,参加国际性博览会的过程,同时也是“绍介我国进运之状态于世界万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过程。如1873年首次参加维也纳博览会时,中国展团从上海、牛庄、天津、汉口、宁波、福州、厦门、汕头、广州等通商口岸收集的出品,纺织品、衣料服装占绝大多数,尤其属中国特产的生丝、丝绸展品最多,江南生产的22种生丝、421种丝绸参加了展览。1884年在伦敦举办的国际健康保险博览会上,中国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组织参展的出品,主要是与介绍中国社会生活有关的物品,如服饰、轿子、马具、乐器、书籍(包括传教士的汉译西书)等。到1911年准备日本大博览会的参展出品时,中国有关人士已注意到除展出生丝、茶叶、瓷器、工艺品等传统名牌产品外,亦应注意收集、展出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化水平的“发明品”和“模仿品”。发明品包括“苏州洋式木器之自由旅行椅、上海朱开甲发明之新式汽机、安徽之新式磨椎、北洋劝业厂之机器等”.模仿品则包括“天津之塞门德火砖、苏州之仿造洋绸缎、天津之呢及皮件、各省学校用品如粉笔、药水、标本、仪器之类”。他们希望通过这类“发明品”和“模仿品”的展出,多少能够反映中国经几十年努力后在实业和教育上所取得的进展,“一以验工业美术之成绩,二以为研究吾国事情者之参考”。(注:李文权:《余于日本大博览会之意见》(旧作),《中国实业杂志》第5年第1期。)

  (二)研究与比较

  在由博览会所体现的科技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中,展陈与观摩还只是第一步,如果说大众化的参观行为尚属交流、传播中的感性层次,那么,有组织的比较、研究,则可使博览会中的交流、传播达到较高的理性层次,大大增强博览会的效果。换言之,研究与比较亦属博览会科技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之一。正因为如此,西方举办博览会时对出品的研究格外重视。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开会期间,“会场中设有全球商业公所,各国商人均入所研究”,只有华商“绝不过问”。(注:《对于筹备巴拿马赛会之意见》,《东方杂志》第10卷第1号(1913年7月)。)1900年巴黎博览会期间,奥地利政府为了研究博览会出品,“选商业工业其他各实业学校之教师百人为一团,遣往巴黎。经费概由政府负担”。(注:《1900年巴黎博览会之各国特别馆》,《中国实业杂志》第5年第1期。)其对博览会出品研究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所谓研究,用当时的话讲就是“格物致知”,即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博览会展品收集、布置、展出、评比、奖励、推广的各个环节,其中尤其要研究展出品的优劣状况,其工艺、技术创新的程度,如何改良、提高等等,这是关系到能否实现博览会传播科技、增进知识、促进贸易,提升整体文明水平诸功效的关键环节。在现代传播学意义上,只有通过对展出品的研究和宣传,才能使展品的特质突显于观众面前,吸引其注意力和激发其对之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以达到展出的目的,因为“大众媒介的效果将取决于传播的知识和信念的性质,取决于知识和信念系统化与多样化的程度,以及取决于我们个人对作为一种信息来源的大众媒介的依靠程度”。(注:丹尼斯·麦奎尔等:《大众传播模式论》,第12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