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学人“封建观”论析

辛亥革命网 2011-04-26 00:00 来源:江汉论坛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黄遵宪、梁启超、严复、章太炎、孙中山代表了清末民初先进的中国人的封建观。他们论“封建”,遵循概念演化的合理路线———坚持古今义

  在汉字文化圈,以汉字古典词“封建”对译西欧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开始使“封建”具有普世意义的有两种人,一为来华西洋人,如长期定居香港的英国汉学家李雅各(1814-1897),他将《周易》译成英文时,即以feudal译“封建”;二为最初“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如林则徐(1785-1850)在《四洲志》中、魏源(1795-1857)在《海国图志》中也有类似译法。日本人也于19世纪70年代以“封建”对译西方史学术语feudalism,至19世纪80至90年代,“封建”已在日本成为一个流行的新名,它是这一汉字词古典义(封土建国、封爵建藩)与feudalism西方义(封土、采邑)相通约的产物。而恰在此时,中国人开始注目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借用包括“封建”在内的日译新名也自此开启端绪。经过一段消化汲纳,清末民初一些先进的中国学人形成自己的封建观,并以之表述、诠释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特定段落。

  一、黄遵宪《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的“封建”用例

  中国人最先称日本前近代社会为“封建”,并介绍明治维新“废封建”举措的,是清朝驻日本外交官黄遵宪(1848-1905)的诗文。

  1、《日本杂事诗》的“封建”用例

  黄遵宪是中国深入考察、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人。1877-1882年,他以清朝驻日使馆参赞身份,在日本度过四年多,直接观察、感受明治维新,并留下史志体的《日本国志》,以及吟咏日本政事、民情的《日本杂事诗》。两书的重点都在已进行十余年的明治维新。1882年春,黄氏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时译“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离日时写诗云:“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草完明治维新史,吟到中华海外天。”所称“明治维新史”,指《日本国志》(因该书重点在介绍明治维新史);所称“吟到中华海外天”,指《日本杂事诗》,此一诗集多有述及“封建”的处所。

  《日本杂事诗》初版于光绪五年(1879),纵议日本国史、政情、民俗,关于日本政体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起承转合,多所涉及。

  《日本杂事诗》卷1第6首,有“剑光重拂镜新磨,六百年来返太阿”之句,黄氏自注云:“源、平以还,如周之东君,拥虚位而已。明治元年德川氏废,王政复古,伟矣哉中兴之功也。”讲的是自源氏、平氏形成武门政治格局、导致封藩林立以后,天皇成为类似东周天子那样的虚君,直至明治间废除德川幕府(1603-1867),才由六、七百年的封建制复归王政(中央集权制)。

  《日本杂事诗》第31首有“国造分司旧典刊,华花莫别进贤冠。而今指令诸台省,押印唯凭太政官”之句,讲的是明治维新改变武门柄政,集权于中央的太政官。黄氏对这段诗句作注曰“犹变封建为郡县也”,此为画龙点睛之笔。光绪十六年(1890),黄氏在伦敦改订《日本杂事诗》,上述诗句变为:“国造分司旧典刊,百僚亦废位阶冠。紫泥钤印青头押,指令惟推太政官。”大意略同,而变封建制为中央集权制的含义更加明确。黄氏对这段诗作的注文曰:

  上古封建,号为国造。奉方职者,一百四十有四。后废国造,置国司,犹变封建为郡县也。天智十年,始置太政大臣(三公首职,犹汉相国)、左大臣、右大臣,相沿至今。然自武门柄政,复为封建,太政官势同虚设。明治维新后,乃一一复古,斟酌损益于汉制、欧逻巴制,彬彬备矣。曰太政官,有大臣参议,佐王出治,以达其政于诸省。

  黄遵宪此一诠释,用语古雅,然其历史观念却相当先进,对日本从古代到近代政治体制的变迁,梳理得十分清晰:日本古代由封建变郡县,中世又从郡县复为封建,明治维新参酌中国秦以下的郡县制、欧洲各国近代政制,建立起以太政官为主官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