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革命事业建功立业的“颜氏三杰”(9)
辛亥革命网 2011-12-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关于写自传的目的,颜惠庆先生曾写道:在中国传统著述中,自传实属罕见,但是,以年谱为形式的行状却占有一定的地位。这种题材的传记,往往由传主的好友或仰慕者编撰,按照严格的年月顺序,记载他一生的主要事迹。此外,也不乏有名人日记,以手稿或刊本传世。还有文集,其洋洋大观者,首推《李文忠公全书》,该全书收集有直隶总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一生的文稿,其中包括:家书、奏稿、总理衙门往来函稿、电稿等,总计100余卷。晚清派往国外的使臣,虽不谙外语,但都是翰林名士。他们持节域外,不辍笔耕。日记所载,除例行公事、特殊使命外,更有见闻观感。遗憾的是,后来供职于外务部的年轻者,未能坚持先贤作法,使人无从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经历。殊不知,形诸文字的经验,不仅会使同代人和继任者深受裨益,对后世的史学家也颇有价值。我绝非妄言本人的经历和琐事值得记录下来,即使这些经历与一般人的有所不同。但是,我的生活确实展现了一幅历史画面,它可能并不完整,也有缺陷,却反映了我们国家革故鼎新的重要时代。它也揭示了一个普通的新式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内容包括:我的家庭关系、日常起居、学历、职业和娱乐,我是怎样步入仕途、历经升迁、直至引退(出于自愿抑或其他原因)的,以及作为外交官供职于海外的经历。值得庆幸的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我的职业生涯漫长而富于变化。由于具有广泛的兴趣,我还积极地参与了知识界、教育界、慈善界的大量社会活动,使得人生阅历更加多姿多彩。外国读者可能会发现有些平凡小事不值得记载,然而,我写此书也是为了给我国同胞看的。他们对西方的环境和风俗很不熟悉,自然会很感兴趣,而且可以增长知识。作为自传,避不开个人,“我”字频用,在所难免,唯望见谅。
30余年来,每天晚上,我坚持记下当日发生的主要事情。有时,对令人兴奋或有趣的事,尤详加著录。此外,还积累有大量的官方记录和文件,包括我在国内外任职期间制定的工作方案、颁布的法令等。其中,仅我必须副署的总统命令即有数十件。如果对这些汗牛充栋的材料一一披览,爬梳剔抉,取其精要,融入书中,非积年累月,无以告其成。在史实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我则主要依靠尚可依赖的记忆力,力求把自传写得简明扼要。
由此看来,他写日记和自传都是受出身翰林的前辈们的影响,因而日积月累,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颜惠庆先生不仅是外交家,而且是社会活动家。不仅对20世纪前半叶中国外交卓有贡献,且在发展现代文化教育事业方面也多有建树。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执教期间,主持编辑《英华大辞典》,严复为该书作序,于190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中国驻美使馆担任参赞时,他奔走于当地各出版机构,为商务印书馆联系引进教材问题;在北京任职时,他最早参与筹办清华学堂。后又主持成立了清华学校基本金委员会和校董会,为清华学校发展走上正轨起到过关键作用。他还对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立、现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做过诸多有益的工作。在1920年代,他参加发起组织了欧美同学会,为该会创始人之一。
颜惠庆先生还热心于发展民族企业。在寓居天津期间,他应邀担任多家公司的董事或董事长。1929年天津大陆商业公司创立,他出任董事长。凭借着他与海外华洋工商界的广泛联系,使这家公司迅速地打入了国际市场。此外,他还曾担任天津大陆银行的董事长;对天津启新洋灰公司、庆丰面粉厂、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厂等企业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颜惠庆先生的自传只记述到1941年底。商务印书馆于2003年3月出版由吴健雍、李宝臣、叶凤美所译《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时,为使读者了解其晚年的重要活动,又将他于1949年1月28日至2月27日写的英文日记译成中文,附于正文之后。此珍贵史料是由先生哲嗣颜彬生女士提供。日记详细记载了颜惠庆先生率李宗仁私人代表团赴北平与中国共产党商谈和平事宜的过程,特别是他赴西柏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接见时的情景。尽管当时他是来自旧营垒的旧官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不了解和不理解之处,但是,凭着正直的人格和敏锐的观察力,他为解放区的欣欣向荣深感欢欣鼓舞,为能见到毛泽东、周恩来二位伟人而激动不已,赞誉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这正是他后来拒绝去台湾、坚持留在大陆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颜惠庆以“洋翰林”身份,活跃于中国政坛达四十年之久,他与时偕行,追求进步,爱国爱民,忠于职守,是值得后人钦敬的老一辈外交家。
3、青岛回归时的颜德庆
在青岛回归时,颜德庆担任中国接收铁路委员长,由他主持的收回胶济铁路仪式,于1923年1月1日在青岛朝城路举行,最终使悬挂了八年的“日本山东铁路管理局”的牌子摘下之后,“中国胶济铁路管理局”随之揭牌。在青岛期间,颜德庆曾相助王正廷办理交涉,排除万难,战胜对手,最终使青岛回到祖国的怀抱里。
颜德庆(1878—1942)字季余。中国铁路工程师。上海人,早年毕业于同文馆,1895年随胞兄颜惠庆(1877年-1950年)一同前往美国留学,就读于理海大学,主修铁道工程学。1901年颜德庆获工程硕士学位。
1902年回国后,历任粤汉铁路、广三支路工程师。1906年应学部留学生考试,授工科进士。1908年邮传部奉调任路政司行走,后授邮传部郎中。1909年充川汉铁路副总工程师、代理总工程师。从事粤汉、沪宁等铁道敷设,被清政府授为工学博士。民国初年曾任北京交通部参事。1912年7月充粤汉铁路湘卾局局长,兼管汉宜蘷两段事宜。1909年充川汉铁路副总工程师、代理总工程师。从事粤汉、沪宁等铁道敷设,被清政府授为工学博士。民国初年曾任北京交通部参事。1912年7月充粤汉铁路湘卾局局长,兼管汉宜蘷两段事宜。1919年任协约国共同监管中东及西伯利亚铁路技术部中国代表。1919年颜德庆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随员参加巴黎和会。1920年被派往欧美各国视察铁道,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1921年,颜德庆参加华盛顿会议。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1922年归国,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国际交通事务处处长,协助王正廷接管胶济铁路,后任该路管理委员会委员长。1919年颜德庆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随员参加巴黎和会。1921年,颜德庆参加华盛顿会议。1922年3月,青岛回归进入接管实施阶段,颜德庆出任中国接收铁路委员长。1927年后,颜德庆在国民政府铁道部任参事,仍任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长,常住青岛。1937年任代理铁道部次长。1940年获美国理海大学铁赠博事学位,曾创立工程师学会,被选为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