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革命事业建功立业的“颜氏三杰”(8)
辛亥革命网 2011-12-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值得一提则是:颜惠庆在他的外交生涯中,在青岛回归的整个过程里,颜惠庆是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可说他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于1914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趁火打劫,取代德国充当青岛的占领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在举行巴黎和会。颜惠庆担任中国政府代表团顾问,虽然为幕后角色,但他始终坚持不懈的支持顾维钧提出收回青岛的主张。赞成提交《中国要求胶澳租借地、胶济铁路及所有他项关于山东权利之直接归还之说帖》;经过巴黎和会和约规定:“德国根据1898年3月6日之《中德条约》,及其它关于山东省之一切协约,所获得之一切权利、特权,如胶州(即青岛)之领土、铁路、矿山、海底电缆等,一概让与日本。……”正当举国翘首期盼的巴黎和会,却传回来是中国收回青岛主张失败的消息。全中国爆发了高喊“还我青岛”等口号的五四爱国运动。颜惠庆支持中国代表团发表《拒签宣言》。被称之为“使整个世界为之震动的国际性事件”。
后来,收回青岛将要摆上华盛顿会议的前夕。于1921年5月16日至25日,日本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决定:山东问题坚持中日直接交涉等。实际这是日人为华盛顿会议所定的基调。自1920年始,德国派遣全权代表卜尔熙来华于北京,同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颜惠庆,谈判中德协约事,经过50余次非正式会议完成草案,于1921年5月20日,正式签订《中德协约》,签协约时,德方声明云:“凡因与中国订立1898年3月6日之条约及其它一切关于山东省之文件而获德之一切权利、产业权、特权,德国抛弃之。青岛从1921年5月20日起,将不再为德国租借地。”并恢复中德关系。这等于给日本占领青岛的合法性关上了门。在华盛顿会议前,日本虚晃一枪,对外宣布,无条件地把青岛和山东主权交还给中国。企图不把山东问题列入华盛顿会议讨论之列,将这一国际问题转化为中日之间的问题。1921年8月11日,美国总统哈定正式向英、法、意、日、中等八国发出会议邀请。中国代表团组成为:全权代表由有外交总长颜惠庆等人组成。代表团总人数达130人。为了声援中国代表团,社会各界纷纷成立“国民外交联合会”。11月13日华盛顿会议开幕。不久,《上海新闻报》报道了当面质问颜惠庆外长的经过。以诚相待,将外传的与日本“变相直接交涉”,解释为“既然进行交涉就不能不同日本说话。”事后,以外交部名义发表了关于青岛问题的宣言,说明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及山东权益的立场。并亲自出面逐条回答游行学生递交外交部的四项条件:“(1)尊重民意;(2)山东问题必须提出大会;(3)青岛必须无条件归还;(4)上述各条,电令中国代表照办。”学生听后表示满意。11月19日,中日交涉有所进展,对归还铁路,由日人主张“贷款赎路”上,重返中方主张“筹款赎路”。在北京政府由于梁士诒出任总理,颜惠庆仍任外长时,日本东京令驻华公使小幡抓紧这一时机,在梁与颜之间“分别加强”活动,以挽回日人在华盛顿的败势。尽管从梁随便的一句话那里捞到“贷款赎路”的稻草,可是日人的阴谋早被颜所识破。便用外交部与交通部共同名义拟定胶济铁路谈判办法,否定了“贷款赎路”说法。青岛回归时,颜惠庆是有贡献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南京政府为开展国联外交,决定起用一批北洋时期的资深外交官,颜惠庆应召抵南京,就任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11月,赴华盛顿就任驻美公使。未甫就职,又被任命为中国驻国联代表团首席代表,前往日内瓦。1932年1月,出席国联会议,颜惠庆援引国联盟约有关条款,提交“日本侵略中国案”,促请国联大会和行政院制裁日本。2月19日,颜惠庆在国联大会上,痛斥日本的侵华行径。他用娴熟纯正的英语发表演讲,言辞犀利,有理有节,引起强烈共鸣,取得了极大成功。不久,国际裁军会议也在日内瓦开幕,颜惠庆被任命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会议。会议期间,他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积极接触,秘密谈判中苏复交问题。终于在当年12月,于24小时内办妥复交手续。消息公布后,世界为之震惊。
1933年1月31日,颜惠庆被任命为中国驻苏联大使。1936年3月,因对南京政府政策的不满而愤然辞职。回国后,在上海主持难民救济与伤兵救护工作,出任上海国际救济委员会主席,后当选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团成员。
1939年8月,颜惠庆被任命为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出席在美国召开的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六届大会。借此机会,他以特使身份两次谒见罗斯福总统,以促成美国对华经济援助、贷款并制裁日本。他频繁拜访各界政要以及老同学、老朋友,大力宣传中国之抗战。此间,蒋介石曾致电颜惠庆,邀其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被婉言拒绝。
1940年3月,颜惠庆从旧金山乘船抵达香港,因上海已被汪伪政权所控制,只得羁留于此。翌年12月,日军攻占香港。乔装成难民的颜惠庆被日军认出,软禁于香港酒店。日军两次请他出山,施以威胁利诱,均遭严词拒绝;最后,只得将他押返上海。抗日战争胜利后,颜惠庆当选为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由于对国民政府早已失去信心,他经常托病,拒绝赴南京开会。
1949年2月,颜惠庆受李宗仁代总统委托,赴北平与中国共产党商谈和平事宜;并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接见。
新中国成立后,颜惠庆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等职。1950年5月24日,他病逝于上海,毛主席和周总理特电其家属致唁。
颜惠庆一生致力于祖国的外交事业,做事认真,井井有条,且用英文撰写日记,并以此为基础撰就自传。其完稿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作者在“后记”曾中写道:“我的这部自传,也许简单平实,但所反映的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时期,读者不难从字里行间受到启发,纵使不能借此对中国的未来作出判断,也肯定会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认识。”诚如斯言。颜惠庆先生的一生,适逢一个风云激荡、新旧递嬗的时代;无论中国还是世界,社会环境和世态风俗都处在沧桑巨变之中。丰富的阅历,使他的自传犹如五彩斑斓的画卷,留住了已经消逝的历史时光。他的自传最初用英文发表,名《东西方万花筒》(East-West Kaleidoscope)。从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1880年代的上海,既有十里洋场的喧嚣,又有南市旧城的古雅;既有跑马厅骐骥角逐,又有江湾镇龙舟竞渡。我们还可以看到: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举行留学生殿试时,保和殿内挂满了缝有假辫子的官帽的奇特景象。辛亥革命后,古都居民措手不及,竟不知在脱去长袍马褂后,穿什么样式的服装;政府官员也不知上下级如何称呼。北洋军阀时期;天津卫寓公云集,以及他们形形色色的生活场景。此外,我们还可以沿着当年颜惠庆先生的海外旅程,一览欧美大陆的人情世态。可以看到19世纪末美国乡村小镇的各类居民——英国旧家、帝俄贵胄,以及当地妇女衣着的保守和男士的贪杯豪饮。还可以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灾难:当时的柏林,物资奇缺。所谓咖啡乃系烘干的苹果皮捣碎而成;白糖完全绝迹,代以细粒人造糖精。为了解决军火的不足,居民必须将家具上的金属品拆下捐献,尤以铜类金属最为需要。诸如此类的世间百态,确实像万花筒变幻出的奇异影像。然而,它们折射的却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使人们感觉到的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沉重步履。该自传不仅展现了民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披露了很多不见于史书的细节。对于治史者,它是弥足珍贵的史料,可以推进民国史的研究;对于一般读者,它是一段娓娓道来的人生历程,使人们宛若走入悲怆的岁月,从那波澜起伏的往事中审视社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