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革命事业建功立业的“颜氏三杰”(7)

辛亥革命网 2011-12-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后,近代崇尚民主与科学发展、颜氏人才辈出,外交家颜惠庆与胞弟铁道专家颜德庆及堂弟医学专家颜福庆,被誉为“颜氏三杰”。

  2、洋翰林—著名外交家颜惠庆

  颜惠庆是我国著名外交家,早年留学美国,获文学士学位。归国后参加清廷毕业授职,获得翻译科进士出身,授翰林院检讨,属于所谓“洋翰林”。后投身于外交领域,其经历跨越清朝、民国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新中国等几个历史阶段,曾担任民国总理、外交总长、驻外公使、大使,外交首席代表等重要职务;曾目击见证过当时中国和世界的许多重大事件;并与许多中外名人诸如袁世凯、溥仪、段祺瑞、张作霖、吴佩孚、罗斯福、加里宁、甘地等中外著名历史人物有过近距离接触或密切交往,可谓阅历丰富,故颇值得一书。

  朱汝珍编《词林辑略》卷十一,颜惠庆,字骏人,江苏上海人。宣统二年授检讨,官至外务部右参议。当然这是他在清廷所任最后官职。他先世久居山东,后迁居福建厦门。清朝道光初年,因避战乱,复迁上海。他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其父颜永京,曾留学美国;归国后,参与创建圣约翰书院,并出任学监;晚年,专任上海虹口圣公会救主堂教区牧师。

  童年时代,颜惠庆曾在私塾发蒙,后转入教会所办英华学塾,继而就读于英人所办同文书院。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赴美留学。五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回国后,先是执教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并兼任商务印书馆和《南方报》编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0月,颜惠庆赴京参加清廷首次举行的游学欧美毕业生考试,名列第二,赐翻译科进士出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2月,经自荐,颜惠庆被聘为二等参赞,随伍廷芳出使美国,从此步入外交界。驻美期间,不仅认真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还在乔治•华盛顿大学系统学习外交理论和国际法知识,为日后成为卓越的职业外交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宣统元年(1909年)冬,颜惠庆应召回国,任外务部主事,供职于新闻处,负责接待驻京外国记者,并协办英文《北京日报》。翌年,参加清廷所办留学生毕业授职考试,授翰林院检讨,并升任外务部参议,兼任清华学堂总办。宣统三年(1911年),参与中英禁烟问题谈判,促使英国政府承认禁烟原则。11月,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后,升任外务部左丞。

  辛亥鼎革,民国建立。颜惠庆任唐绍仪内阁外交部次长。翌年出使欧洲,任驻德国、瑞典、丹麦三国公使。1920年,他辞去三国公使职务回国。不久出任北京政府外交总长;此后,曾三次出任此职,数次代理、署理并兼任国务总理。1926年5月,在奉系逼迫下,颜惠庆辞去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的职务,隐居天津。

  在北洋政府任职期间,颜惠庆纵横捭阖,颇多建树。1919年,曾以中国代表团顾问身份出席巴黎和会;1921年,筹备、组织中国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1925年,参与北京关税特别会议之谈判,为收回日本在山东攫夺的权利和恢复中国关税自主权,斡旋于西方列强之间。1920年,他以外交总长时身份奉命宣布停止沙俄驻华使领待遇,废止沙俄在华特权;并于1921年主持废止《中日军事协定》,并与德国签定《复交条约》。

  1928年刊《胶澳志,序》载:“胶澳一商埠也,辖境幅员不及一县,疆域分析三十年。言其地不为广也,考其史不为远也。然而德人租之于先,日本占之于后。合全国人民之呼号奔走,与二三友邦之协助援应,仅乃光复故土。”说明青岛光复故土之不易。在青岛回归时,清宦出身的颜惠庆和其胞弟颜德庆是有功绩的。辛亥革命后,颜惠庆大都从事外交事务,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势下,尚能取得外交上的成就,实是不易。在青岛回归时,其弟颜德庆担任中国接收铁路委员长,由他主持的收回胶济铁路仪式,于1923年1月1日在青岛朝城路举行,最终使悬挂了八年的“日本山东铁路管理局”的牌子摘下之后,“中国胶济铁路管理局”随之揭牌。在青岛期间,颜德庆曾相助王正廷办理交涉,排除万难,战胜对手,最终使青岛回到祖国的怀抱里。

  颜惠庆(1877—1950)字骏人。西名w.w.yen。上海人,原籍湖南,外号“湘辣子”。在谈判桌上,常令人惧悚几分。早年毕业于同文馆,入上海方言馆学习,后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1906年回国,任圣上海约翰书院英文教员,兼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曾主编英华标准双解大辞典,后授进士,随伍廷芳出使美、墨等国。并在清政府外交部任职,后兼清华大学总办。入民国后,任北京政府外交部次长、驻德公使,驻丹麦、瑞典公使。1919年若芭黎和会中国代表团顾问。1920年后,任北京政府外交总长。1922年6月,一度署国务总理。后回任外交总长,1024年任农商总长。1926年春以国务总理摄行总统职权。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任驻英、驻苏大使和出席国际联盟大会首席代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从事慈善和教育事业,主持上海难民伤兵救济事宜。1949年2月,和卲力子等参加上海和平代表团赴石家庄,与中国共产党商谈和平。1949年9月,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第届全国政协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法委员会委员。1950年病逝于上海。遗稿颜惠庆日记,由其哲嗣颜植生,代表海内外亲属,在1986年捐献给国家。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