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楼老人”刘廷琛(9)
辛亥革命网 2011-11-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04年在《武备杂志》刊有奏陈。如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1905年2月23日)上《铁良奏密查沿海各省防务折》。略云:“光绪三十年七月初七日奉上谕:‘前有旨派铁良前往江苏等省,查勘移建制造局事宜,并查各省进出款项。现在武备关系紧要,屡经降旨,饬令各省切实整顿,痛除积习。著铁良于经过省分,不动声色,将营队酌量抽查,各额是否核实,操法能否合宜,一切情形,据实具奏。’铁良按旨要求,对江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省驻军详加检查,并将炮台、陆军、水师、武备学堂四条,详细报告。如“炮台”言:“江苏省炮台计分四路:曰吴淞口、曰江阴、曰镇江、曰金陵。”安徽、江西两省亦分四路。还报告“江南水师学堂”的情形:“水师学堂在仪凤门内,光绪十六年九月开办,分驾驶、管轮两门。每门学生四十名。洋教习一员;驾驶、管轮、升桅、汉文、体操、洋文各教习共十一员;……堂课以洋文、天文、舆地、海图、汉文、算学、水力、及制造汽锅、汽机各法。附有鱼雷一营、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开办。”说明当时水师教学已初具规模。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谈及铁良云:“西太后曾经打过主意,要先把弈劻开缺。她和军机大臣瞿鸿禨露出了这个意思,谁知这位进士出身后起的军机,太没阅历,竟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太。这位太太有位亲戚在一家外文报馆做事,于是这个消息便辗转传到了外国记者的耳朵里,北京还没有人知道,伦敦报纸上就登出来了。英国驻北京的公使据此去找外务部,讯问有无此事。西太后不但不敢承认,而且派铁良和鹿传霖追查,结果,瞿鸿禨被革了职。”又云:“西太后明白,袁对北洋军的实际控制力,并非立时就可解除,袁和弈劻的关系也不能马上斩断。她先把奕劻调开,让他去东陵查看工程,然后把北洋军段祺瑞的第六镇全部调出北京,开往涑水。把陆军部尚书铁良统辖的第一镇调进接防。……我有一位亲戚亲自听铁良事后说起过西太后的这次安排。铁良说:‘为稳定段祺瑞的第六镇北洋军,开拔之先发给了每名士兵二两银子,一套新装和两双新鞋。’”还说:“袁死了不几天后,报上登了‘宗社党起事未成’,‘满蒙匪势猖獗’的消息。我知道这是当初公开反抗共和的王公大臣——善耆、溥伟、升允、铁良,正在为我活动。后来铁良躲到天津的外国租界”。“我听到东陵守护大臣报告了孙殿英盗掘东陵的消息,陈宝琛、朱益藩、郑孝胥、铁良、升允……不论是哪一派的,纷纷来到我这里,表示了对蒋介石军队的愤慨。”在溥仪临偷去东北之前,于“十月五日,静园里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御前会议’。记得被我召的陈宝琛、郑孝胥、胡嗣瑗之外,还有在天津当寓公的袁大化和铁良(升允此时刚刚去世。)在这次会议上,陈宝琛和郑孝胥两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低头不语的铁良,于是出来打圆场。铁良说了些‘从长计议’的活,透出他是支持陈宝琛的。”看来,铁良这时已对政治不感兴趣。
铁良还善于题词。有《题镇江招隐寺联》云:“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位于江苏镇江南三里之招隐山中。上联由“酌水”起兴的“励清心”,归结为“出世想”。“酌水”,为取水而饮。下联由“听泉”起兴的“盟素志”,强调“在山声”。铁良是晚清的重臣,在他权倾朝野之际,清王朝已风雨飘摇,尽管他使尽了浑身解数,而并未挽救清廷的灭亡。而生发的无可奈何之哀叹。又有于1921年,隐居天津时作《自题联》云:“惟期后辈知书益,莫忘当年卖砚难。”跋语:“予幼初钝,未能勤读。年十七,失怙,家境日衰。至庚辰,辛巳,益不支,只存破砚三方,赴肆求售,翼易升米。乃奔驰终日,竟无顾者,还乃携归,是晚即未举火。至今思之,不无悚惧。因撰此联,用以自警,并示子孙。”此联上联告诫后辈应当认真读书学习,下联勉励自己和子孙不可忘记当年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注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联语言简意赅,语重心长,涵义深刻,富有启迪,可作为格言重待。
附5:宗社党骨干升允
青岛沂水路3号住宅,其独到之处在于:德国式建筑,中国式装修。是宅乃是一所欧式别墅,由德人建于1901年;1912年清宦升允入住时,按照中国传统宫庭式,进行了豪华型的装修,室内设有雕龙石柱就是例证。
据《太清宫志》载:“升允公民国五年(1916)丙辰三月,赐进士第,仕至总督,吉甫升允公,由青岛同差人乘山轿游劳山,至太清宫参观古耐冬,特加鉴赏,各殿焚香顶礼,自带樽著酒壶,每餐饮酒一斤,善书画,写对联留于本宫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