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楼老人”刘廷琛(6)
辛亥革命网 2011-11-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07年,安徽巡抚恩铭被革命党人徐锡麟枪杀,冯煦替任为安徽巡抚,时年已66岁。在任上,冯煦“治其狱,不株连一人,主散胁从,示宽大,人心始安。复疏言:今者党祸已亟,民生不聊,中外大臣,不思引咎自责,合力图强,乃粉饰因循,苟安旦夕,贻悮将来,大局阽危日甚一日。挽救之方,惟以核名实明赏罚为第一义。而其要则在民为邦本一言,有尊主庇民之臣,用之勿疑,有误国殃民之臣,刑之毋赦,政府能使天下自治,则天下莫能乱。政府能使天下举安,则天下莫能危,根本大计,实係于此。”可谓对清廷忠心耿耿。
清廷于清末的“预备立宪”活动,是为挽救其覆灭命运而进行的一场大骗局。冯煦曾上奏《安徽巡抚冯煦奏徒言化除满汉非探本之论当以核名实明赏罚为首折》,言:“果政府之举措足以服天下之心,党人虽善煽惑,亦且无可藉口,天下无从乱之人,则党人势孤不足平矣。”又云“则革命邪说不禁而自绝矣。”尽管冯煦为清廷出过不少主意,然而并未得到甚么好处,反被其顶头上司两江总督端方却以“有革命之嫌”,将他罢职。
1910年,因江苏、安徽水灾严重,冯煦复起为查赈大臣。冯煦虽年事已高,仍亲赴灾区,四处察勘,未到一年,五次出入灾区,赈济皖、豫东59州县,赈款发放达300余万。民国后,以清室遗老寓居上海,创立义赈协会,以救灾赈济为己任,共募捐款近2000万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冯煦一生中曾主持纂修多种地方志。1896年修成《(光绪)凓阳县续志》(17卷)、1901年修成《(光绪)凤阳府志》(21卷)、民国初年修成《(宣统)宿迁县志》(20卷)、1923年修成《(民国)金坛县志》(16卷)、1926年修成《(民国)宝应县志》(32卷)。冯煦临终前,还担任过江苏通志总纂,曾主持修成《(民国)江苏通志稿》(392卷)。此外,又为多种志书撰写序跋,提及修志的甘苦,并对地方志理论多有阐发,见解独到,论述精辟,对后世修志事业颇有启迪。
辛亥革命后,冯煦寓居上海,以遗老自居,自称蒿隐公。晚年冯煦经常往来于青岛、南京、杭州,以诗词会友。1920年,寓居青岛的刘廷琛要给父母过80大寿,闻迅前来赠送祝联的清朝遗老络绎不绝。冯煦也特地上海赶到青岛,却逢刘廷琛已经同父母亲回原籍江西作寿,冯煦只得与载沣、铁良、升允、陈宝琛等人一起将寿联贺礼从青岛遥寄至江西。
冯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世,还善书法,年过80岁时尚能作蝇头小楷,“晚境至鬻文自给”。所著有《蒙香室词》,著名词人谭献以为“深入容若,竹垞之室。”
冯煦80岁生一子,自谓得麟儿,一时传为美谈。
附2:摄政王载沣为刘廷琛父祝寿赴岛城扑空
溥仪的父亲载沣,任清季监国摄政王。清帝退位后,因刘廷琛复辟有功于清廷,在刘廷琛父八十寿辰时,曾亲自赴青岛为刘父祝寿。不想,刘廷琛回原籍江西老家为父拜寿;让载沣等人扑了个空,无奈,只能在青岛将祝寿礼品邮寄去江西。
1908年,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登基,其父醇亲王载沣任摄政王监国。载沣尽管手握军政大权,但其生性懦弱,缺少统治经验,加之内有隆裕太后、奕劻等制肘,外有各省督抚抵制,监国三年并没有多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