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楼老人”刘廷琛(4)
辛亥革命网 2011-11-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17年7月1日复辟时,张勋率领进宫敦请溥仪复位的成员中,就有自青岛前去的刘廷琛、章梫、商衍瀛和陈诒重等人。最终,仅有十二天的复辟失败了。1918年陈追忆说:“冯德麟所部万人,已亲率入关,既而悉遣归。叛帅(指段祺瑞)称兵,绍公遂以孤军败。初黎元洪之罢段祺瑞也,北将张怀芝、倪嗣冲、赵倜、王占元、李厚基同时至徐州,以复辟为名说韶公将兵入京,而推为盟主。诏令既下,皆不应。曹锟于保定悬龙旗且三日,忽复拔之。反复若此,其志盖在争功也。”又如云:“卒以彼众我寡,援军勿集,为彼所敝。京奉路电既梗,绍公欲北走蒙古,广招募,图再举。而京张铁路亦为田中玉所断,遂致困。”当时张勋的困境可见。还谈到失败后的惨状。张勋、康有为、沈增植等躲入外国使馆,张镇芳、雷震春两人被俘,还有刘廷琛等化装遥道潜逃离京。陈诒重亦不好过。陶菊隐《近代轶闻,失败之一刹那》云:“湘人陈毅系中兴名将陈湜之孙,清末官邮传部参议,年事甚少,复辟之役夤缘为邮传部侍郎,亦二三等要角也。事败乘车逃津,经黄村站为逻者所得,不忍其觳觫,乃百端揶揄之,令具甘结一纸,盖一摹印,上书‘具结人陈毅,因参预复辟被捕,蒙恩不究既往,愿具切结,从此永不参预复辟,如违甘领重究’等语。具结毕,令理发匠剃辫,众兵拍手欢笑纵之去。且有人赠以联曰:‘不死万事足,无辫一身轻。’”在张勋死后,陈诒重不仅为其送挽联,并为其撰《神道碑》。丁巳复辟失败后,于1928年,陈诒重曾参预修复清东陵一事,作《东陵记事诗》一百一十一韵,长达万余言。后居天津英租界墙子河边耀华里。有陈曾寿于1937年为丁巳复辟二十周年祭,曾作诗并自注言到:“丁巳复辟共事已逝者”列名有十三人中,就有陈诒重和刘廷琛两人。
此外,在陈诒重记述中,还有一重要资料,那就是有关日本人对复辟的干预。在1915年写《理青岛归橐得庚戌花翎貂褂小像感题》自注记述1914年日本侵略军攫取青岛后的情景:“余以壬子(1912)侨青岛;癸丑(1913)十一月,归省;甲寅(1914)二月,还抵上海,旬日,闻父丧折归。寻德、俄构衅,日本乘而谋岛。六月,长儿荦将余妾及女南渡仅得出,而航道断,余不知也,葬毕闻警,遂行。七月初,相遇上海。而书物悉未出,乃令眷属归,九月中,独赴济南。以未解严,不得东。有友为介于领事船津辰一郎,又因商人藏田信吉识其兵官贵志彌次郎,仍无济。船津,故使馆参赞,颇知余与于恭邸之议者也。既而宋芸子观察育仁于京师昌言复辟,被捕;以劳韧叟有君主民主平议,兼捕之。贵志译员名横井春生者,乘夜惶遽告余曰:‘公等事败矣,盍避诸兵舍。’余婉谢焉。时十月丁未朔(11月17日)也。旋船津赠余护照,火车达青州,因与刘潜楼师、商云汀(衍瀛字)侍读同赴城阳,得其兵站劵,乃入岛。……时警备严,街市寂廖,行道几绝。路傍有坠弹高三尺,无敢拾者。余怀劵得纵览。……其司令神尾光辰喜华人之渐集,皆优遇,独于赵总督尔巽之屋税苛敛之,而兵据杨度宅,且逐其子,盖别有故也。余止潜楼师许,见军官来谒以礼,而其兵卫护恭邸尤敬。”足见溥伟等人在青岛与日方勾结的事实,以及日人对他们这些人笼络利用情形。陈于1916年曾写别叶泰椿诗自注云:“时,英、法与德相持急,日本乘此欲攘取中国。其中将青木宣纯与唐绍仪等会于上海,赞成中国民主制;而川岛浪速乃为肃亲王善蓍练兵大连岛,又假款以济蒙古公爵八宝札布,期举兵图复辟。吉甫(升允字)总督顾深倚之。其实皆日人狡谋,非真有爱于我也。”同时又作《胶济道中》七绝其二云:“古邑犹存即墨名,不须东向哭田横。五千夜起衔枚士,曾复临淄七十城”自注云:“青岛阴岛、大小豹岛,皆即墨县地,田横岛在县东北栲栳岛口外。川岛浪速练兵四百于大连岛,多罗特公(即升允)尝往阅之,以事秘,于夜半点名,而部勒甚严整。公欲假地张作霖,资以起事。其策未为误也。然张素疑日人,日人亦忌张。公既与张非素交,又不能舍日人之助,是非倾诚张氏与同谋操纵日人不可。顾公偏信日人过甚,不能听毅。毅窃虑其主客相猜,为必败之道,然无术挽之也。期时,张氏实欲通款于公,苟善迎其机而导之,即假川岛所练兵以为基,未始非纶邑之一旅也。”1918年在答章梫诗自注中又叙:“是年(1916)夏,道青岛赴奉天,游说张作霖。作霖韪起谋,优礼之。其时,吉甫(升允号)总督在岛中,用日将川岛浪速练兵数百于大连,北与蒙古八宝札布结。而建旗无地,欲自托于作霖,即一山为介绍者也。先是,潜楼以吉公意招于入岛,余适以其时至。而吉公策以川岛所练兵入奉,欲先亲莅大连,要余偕。既一山允从之行,余则度吉公倚日将而疑作霖,作霖亦疑于日人主客相猜,事必无济,因不往。”这些出自局中人的笔下的一再复述,透露了日本军人正在助善耆、升允来实现复辟的阴谋,但对这些日人,连陈氏也不能无所怀疑。而升允与善耆本来就一直受日人豢养,是不惜卖身投靠的。后来,善耆的女儿金璧辉最了卖国的女间谍,就是臭名远扬的川岛芳子。
陈还追述云:“日本有司令石光真臣驻天津,其翻译曰中岛比多吉。朱经田(朱家宝字)尚书(复辟时授民政部尚书)故与石光交欢,以台湾人谢介石为通译。石光,亦以复辟为说者也。顾皆与使臣林权助所持不尽同。盖彼国陆军与外交家故异趋也。初,朱尚书以生日避居北戴河,一日,石光诣之,谓世凯四而徐州兵力厚,当能领袖北洋,乞为介见于绍公。既见而服绍公之忠诚,遂驰报其内阁。而林权助在京久,以密约之故得交祺瑞。其报内阁,则谓北洋领袖非祺瑞莫属。时彼总理为寺内正毅,以两报歧出,疑焉,令其参谋次长中将田中义一经青岛赴徐州视察之。”足见日本政府对复辟一事是关切的。陈于1917年丁巳复辟前夕作《送日本文学士田信夫归国,闰二月在徐州作》一首七律。并注云:“田信夫者,日本学士也,以复辟说绍公而礼之。”后来,田信夫还写了一本记述复辟经过的书。陈进一步述:“三月(公历四五月间),田中至自青岛,见绍公如石光所言,乃北入京,召林权助及青木宣纯等会议对华之策。林权助言:‘复辟虽可,然非张勋一人所能举,必得徐世昌、段祺瑞同意,乃能有成。’于是,田中访徐、段于天津。太傅语意既模棱;祺瑞则曰:‘有我在,苟复辟事起,我必击之。’田中意犹豫,而徐州军已出,乃令中岛迎阻,约缓举。既而,绍公独入,国会解散,各省取进止。林权助见绍公势重,欲护前言之失,请亲说徐、段赞助,以自圆其说,属田信夫因公雨达绍公。绍公许之。乃彼报未至而我事已举。林权助疑为卖己,遂一意附祺瑞。先是,朱尚书令谢介石来徐州,司交涉。介石固自少与日人习,然轻脱无佳誉,不为所重。而陆宗舆者,故留学于日而素豢于太傅,方潜为祺瑞助。迨持既亟,日人不我应,且助为炮攻焉,”这说明日人希望将张勋、徐世昌、段祺瑞拴在一根绳上,牵在他们的手中。最终是看谁能推行亲日卖国的政策,便取支持与否。段祺瑞的上台,果然是亲日卖国变本加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