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楼老人”刘廷琛
辛亥革命网 2011-11-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刘廷琛在清季官职并不甚高,仅为学部副大臣。武昌起义后,他为复辟而奔走,曾于1917年张勋的丁巳复辟时,为张勋进京打前站有功,而被授于内阁议政大臣,赏紫禁城骑马,权位仅次于张勋。
刘廷琛定居青岛的寓所,在湖南路53号。仿照北京四合院式建造的,前后两幢楼房,并有东西两厢各三间,中间有一大院,前西小院兼及花园,植有珍贵花木不少。设书房于楼上,颜名“潜楼”。书房藏书丰富,经史子集四部齐备,总计超万册。“潜楼”匾额为陈宝琛所书,翁同龢题写的“点易堂”的横幅悬挂对面。尚有劳乃宣、于式枚、吴郁生、林琴南等人的字画存藏。刘廷琛的父亲亦长于书法,所写草书精装成册,约有四余册,由吴郁生用揩书题签曰:《刘云樵先生草书陶诗》。书后跋云:“云樵先生养真家巷,日作草书尽二十纸,大都抄录古书及名家诗集,今岁潜楼出所藏分装四十余册,余得遍观之,……”足见刘氏当时的优裕生活条件,堪称为“寓公”。陈曾寿有《过青岛访潜楼》诗云:“浩浩东海滨,清暉霭一卢。主人手种树,参天仰扶疏。当阶芍药花,娟娟表春余。有楼书插架,十万琳琅如。主人朝盥罢,竟日何为娱?掩书即作字,辍笔还读书。黾免日不暇,岁月忘居诸。庭芜日夜深,足不至门闾。独乐岂真乐,乾坤极疮痛。斯人著此间,天意终何如?”当为当年刘廷琛潜楼的写照。湖南路51号是黄曾源的住宅,距潜楼很近。在其附近居住的尚有胡思敬、王垿两家,都是刘廷琛的姻亲。另有清朝同僚于式枚、周馥与周学熙父子、商衍鎏与商衍瀛弟兄等都是近邻。当年“潜楼”附近还有吴郁生、陈诒重、赵尔巽等人的住宅,因青岛火车站改建和旧城改造均被拆除,除吴郁生的寓所外,余下的旧宅面貌现已很难觅了。刘廷琛病故于青岛寓所,潜楼藏书从此散轶。刘廷琛病逝后,其子经商亏损,负债甚多,只得将“潜楼”出售换宅。刘廷琛的夫人李氏随长房迁址到莱芜二路13号。现其重孙女刘书华住在那里,仍然存放着刘廷琛使用过的一些古旧傢具。
刘廷琛(1868—1933)江西德化(今九江市)人。字席儒,号幼云,又号潜楼,晚号潜楼老人。室名有潜楼、介石山房等称。生于清同治七年,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授散馆编修,1897年任山西学政,庚子事变,两宫西狩,曾随扈行在。是年冬,乞假归省亲。筑介石山房,自号潜楼。1902年充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1904年充会试同考官,湘乡陈诒重、潍县陈鹤侪等皆所提拔。旋充编书处详校、撰文处行走;1906年署陕西提学使,赴日本考察教育;次年授学部右参议,未赴,改任大学堂总监督。曾担任过光绪帝的轮班进讲,分任《贞观政要》一书的讲解,所撰讲义,多指论时政,敢于直言进谏。1911年派充廷试游学生阅卷大臣,武昌起义后,授为学部副大臣。袁世凯任内阁总理时,即日挂冠去青岛。闻清帝退位时,大哭曰:“大盗移国而不能讨,吾辈之辱也。”便伙同居青岛清宦,经常奔走兖徐和金陵之间,游说张勋等军阀,策划复辟清室。他对袁氏政权怀有敌意,曾拒受清史馆副总裁之聘。1913年由他策动张勋举行的癸丑复辟,由于机泄而流产。继续为复辟而奔走,曾于1917年张勋的丁巳复辟时,为张勋进京打前站,并被授于内阁议政大臣,曾赏紫禁城骑马,权位仅次于张勋。失败后,刘廷琛由北京西直门经京绥铁路绕道潜回青岛避居。晚年以书事自娱。1933年病逝于青岛,终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