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楼老人”刘廷琛(5)

辛亥革命网 2011-11-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刘廷琛在清季官职并不甚高,仅为学部副大臣。武昌起义后,他为复辟而奔走,曾于1917年张勋的丁巳复辟时,为张勋进京打前站有功,而被授于

  此后,遂隐居青岛,以书事自娱,晚年尤为迷恋书法。他曾在《题齐燕会馆》云:“齐鲁为礼义文物所宗谁使海邦同被化,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我来田岛问英雄。”在岛城题写的匾额有天后宫的“神明默佑”、山西路的“厚德西里”、金乡路的“海天如一”、福建路的“公义顺”和“礼贤中学”、“谦益当”等,后海沿所题“海天如一”匾鹅,曾得到程砚秋的称颂。刘少文诗句有“已闻有匾皆书垿,江右还看刘幼云。”所著《奏议》四卷、《贞观政要讲义》四卷、《潜楼文集》四卷。(未刊)。于光绪二十五年(1897)于山西刊行由刘廷琛增辑的《文庙祀位》一卷。是书乃是刘氏提督山西学政时,据同治二年颁定之文庙位次图,加以增辑而成。

  1920年10月6日《民国日报》载《亡清余孽祝寿之怪象——“议政大臣”刘廷琛之父》略云:“在张勋复辟时被任为议政大臣之刘廷琛,其父矞祺,号云樵。母某氏,今年均八十岁。廷琛特自青岛归来,与其弟廷琦,于本月二日(旧历八月二十一日)庆祝双寿。一时贺客盈门,官场惟道尹晋省未回,余均齐集。中堂高悬废帝亲书“福寿”二字。廷琛遍告来宾云:‘余先师傅(指陈宝琛)来书云,皇上赐福寿二字,真正御书,惟恐寿期不能赶到,不料昨日适由邮局送来。’……其他亡清余孽所赠祝联甚多,狂悖之辞几不胜纪。载沣、铁良、升允、陈宝琛、冯煦等同自青岛寄来祝礼。张勋一联,即悬于废帝福寿字之两旁。有寿屏十二幅,每一余孽写一幅,合十二人而成。以郑孝胥一幅之词为最怪,词云:‘犯上作乱暴易暴,无父无君食其报。刘公谱序雷行天,天意分明殛群盗。潜楼继起行其言,欲伸大义回乾坤。是父是子系名教,眉寿康强在一门。’陈夔龙一幅,中有两句云:‘岁时伏腊惟知汉,伉俪神仙合姓刘。’宾客满堂,读此等词句,无敢訾议者。而是日来宾概行跪拜礼,即吴镇守使亦戎服下拜,恬不为怪。观此等现象,深足为民国前途忧也。”1928年,是刘廷琛六十岁生日,溥仪赐赏“琨玉秋霜”匾额一块,衣料二袭。1922年胡思敬卒,刘廷琛撰《胡公漱唐行状》。1923年张勋卒于天津,刘廷琛亦曾伙同寓青岛的黄曾源、陈诒重、温肃、升允等送去挽词悼歌。黄曾源次子孝纾奉新居此,感慨前事,为《青岛流人篇》凡三十氏之一为述《刘廷琛》云:“南皮晚当国,颇欲直前慢。测席正学人,于公有殊眄。文章陆敬舆,岳岳群僚冠。贤王摄政初,首被讲官选。抗希贞观政,绸缪出讽谏。雅望兼官师,成均起群彦。明伦具深心,独立群阴战。挂冠去堂堂,洪流无畔岸。一楼学龙潜,木棍穿一半。争王梦九廻,乞师足重趼。疾风知劲草,器之真铁汉。”宣统初,选廷臣才学素著十四人,轮日编讲义,刘其一者。“乞师”指其屡去劝张勋复辟。

  附1:冯煦赴岛城为刘廷琛父亲祝寿

   冯煦(1844年-1927年),江苏金坛人,字梦华,又作孟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辛亥后自号蒿隐公。室名蒙香室、养真室、蒙香馆。早有江南才子之名,但累试不第。后入金陵书局校书,结识学者众多,良师友,朝夕切磋学问,同顾云齐名。冯煦于33岁方中副榜,赴四川主讲于夔州文山书院,为四川学政张之洞所推崇。1886年,42岁的冯煦中一甲三名进士,即探花,慈禧太后称其为“老名士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