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诚评传(1)(7)

辛亥革命网 2013-02-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谨以此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先驱余诚先生逝世一百零三周年。,余诚评传(1),

三  余诚留日前的革命活动

  当时,余祖言的族兄兼老师子存先生在武昌勺庭书院里讲学,余祖言便带着余诚和另外几位族弟也进了这所书院。

  1900(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和随之而来的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在帝国主义各国强迫下签订的《辛丑条约》,充分暴露了满清政府的极端腐败无能,民族危机更加严峻。在这种背景下,余祖言和余诚来到武汉,仿佛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惺惺相惜,道同相谋,他们很快就结识了一些反清志士。

  1900年夏,组建“自立军”拥护光绪皇帝的唐才常就在武汉人民的身边被满清政府杀害了,自此以后,余诚认识到,绝不能对满清政府抱有任何幻想,不管是皇太后还是皇帝,都必须被推翻,而且造反的力量必须更广泛、更强大。于是他开始走访三合会、哥老会等民间秘密组织。他先到鄂南、湘北,后走宜昌、赴万县、至重庆,继至九江、下安庆,到沪宁苏杭等地。族兄森炎先生经商需到广州,余诚又请与他同行。沿途每到一处,余诚除秘密访寻革命志士外,也多方设法拜会当地帮会首领,调查下层社会情况,特别是当地的脚夫苦力、码头工人的情况。这些活动所带来的积极后果之一,应该就是后来他可以策动众多“死士”的基础。

  余诚的这一系列出访,以在广东、上海两地的收获比较大,胡汉民、章太炎、蔡元培、陶成章等人,就是在这期间得以相识的。

  1902年,湖北革命运动的先驱者吴禄贞自日本留学回到武昌后,在湖北将弁学堂和武普通中学堂担任教习。他于武昌花园山孙茂森花园设立秘密机关,结交有志青年,宣传革命思想。余诚和余祖言于是与吴禄贞等志士得以相识并交往甚密,他们相互交流、相互砥砺,视野更开阔了,思想更激进了。

  早在八国联军入侵我国时,沙皇俄国乘机派兵攻陷齐齐哈尔,继而强占了我东北三省,历久不撤,引起中国人民愤怒。1903年4月,拒俄运动发生,湖北爱国学生积极响应。在拒俄声中,余祖言带着余诚北上考察形势,走访义和团战士。前数年,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不断发生水旱灾害,给河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更加以腐败的政治体制下,遍地的贪官污吏横行霸道、鱼肉百姓,致使广大的河南人民流离失所,饿殍载道……这既是一部残酷的人间惨剧,也是一个广阔的实际课堂。余诚是一个血性男儿,不禁放声大哭起来!余祖言何尝不悲伤愤怒,但他进一步想到的是,掀翻这人间地狱不能靠泪水,而应该化悲愤为动力,从根本上找出路,于是很严肃地对余诚说道:“何哭之有!图大事者岂若是耶?”

  经过了两三年的考察走访,余诚也逐步认识到革命重在行动。应立即组织力量以图起事。于是和战友们共同努力策划,在武昌成立了“科学补习所”,这是“武汉的第一个革命秘密团体,成立于一九〇四年四月。最早发起人有吕大森、刘静庵、宋教仁、胡瑛、张难先、田桐、孙武、朱子龙、余诚、季雨霖、曹亚伯等。本是革命团体,定名‘科学补习所’,是为了避开清吏的耳目。初设所址于武昌多宝寺街,后移魏家巷一号。”(武汉市文物管理处  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办公室:《辛亥革命武汉大事纪略》)

  关于武昌科学补习所的始末,吴剑杰先生有着精当的叙述:“科学补习所表面上是学习文化、研究科学的合法组织,实际上却是个研究和实行反清革命的秘密团体。它的成员心目中都铭记着‘革命排满’这样一个奋斗目标。…这年秋天,湖南‘华兴会’的领导人黄兴来武汉,说湖南方面有在十一月份趁慈禧太后做七十大寿时发动起义的计划,希望湖北方面采取一致行动。科学补习所的革命党人表示热烈赞同,约定湖南一旦发动,湖北立即响应,以壮大声势。湖北党人马上开始做响应起义的准备,…正当湖北党人紧张地进行准备时,不料湖南华兴会的起义计划被泄露出去。十一月初,湖南的反动官府破获了华兴会的秘密机关,搜出文书、信件等,发现湖北有个‘科学补习所’将同时行动的线索,便马上打电报告诉张之洞,请他捕拿。好在湖北党人事先已经得到黄兴的密电,作了疏散同志、销毁文件册据的布置。等到军警围捕搜查时,任何证据也没能找到。这次事件虽然没有造成很大的牺牲和破坏,但是由于主要领导成员吕大森等人被通缉逃亡和多数同志的离散,科学补习所便无形中停止了活动。”

  在科学补习所被查封前,余祖言就考取了官派留日。科学补习所被查封后,余诚当机立断,变卖家产,随同余祖言一起赴日留学。

  在科学补习所刚刚被查封之际,余诚能够很快地办理了留学手续,这与满清政府当时的政策有关。1903年前后,满清政府鼓励自费留日,“对留学资格不加限制,不问出身,不论学历,以多为贵。留学生中,有白发苍苍的老翁,有乳臭未除的幼童;有新式学堂毕业生,有科场旧人;有缠足妇女,亦有蓄发‘和尚’。形形色色的人扬帆东渡,蔚为壮观。”很快,“自费留学人员激增,并超过官费人数。”至于留学的动机,自然也各不相同。对于“有着强烈爱国心与责任感的广大青年,因为‘朝政之不振,学问之不修,社会之腐败,土地之日狭,强邻之日薄’而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学救亡之路。”他们“试图通过留学日本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在千钧一发之际拯救国运。”(冯琳《清末留日热潮成因初探》)

  关于余诚留日前的这一段革命经历,张难先先生在《余诚传》中概括地写道:“复见清政不纲,亲贵用事,乃毅然游长江上下,欲结当代贤豪,共图匡复。会吕槐庭(品绶案:吕槐庭,即吕大森)、曹亚伯等设科学补习所革命机关于武昌,诚慨然加盟。所被封,赴日入同盟会。”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