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诚评传(1)(2)
辛亥革命网 2013-02-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一 余诚的家庭
麻城余家冲俯瞰 余品绶摄
余诚,湖北麻城木樨河余家冲人。据其家族于1912(壬子)年开始编修、大约在1913年印成的麻城《余氏宗谱》(族间俗称“壬子版家谱”)记载,他生于清“光绪癸未年腊月初五”(1884年1月2日)。《谱》上记着,他的谱名是“淑潢”,还记着他“一名‘淑煌’”,“名‘勉中’,更‘仲勉’,又更‘诚’。字‘简斋’,又字‘剑侪’,号‘思父’。”
壬子版《余氏宗谱》余诚支谱首页
余诚的祖父叫余谟瑞,《谱》载他生于“嘉庆甲戌年八月初十”(1814年9月23日)。在“咸丰甲寅年五月十二”(1854年6月7日)那天“被虏”。
笔者检录了全套1988年版的麻城《余氏宗谱》,知咸丰年间麻城余氏“被虏”(该版《谱》中“虏”作“掳”)者有近三十人,据闻全县其他姓氏中“被虏”的人也不少。如此规模的“虏”人行动,不可能是私怨家仇所致。而据史料记载,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的部队数次出入或占领麻城,加以族人、乡民口述流传,因此,《谱》外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太平天国的部队将余谟瑞等人“虏”去了。至于为什么要“虏”这些人?“虏”去以后又是如何处置的?则有待于专家或者对此事有兴趣的人去研究了。
简而言之,虽说有极个别的人被“虏”之后,又奇迹般地“逃归”了家乡,但余谟瑞等绝大多数的人,“被虏”后则一直下落不明,杳无音信。后来,家人只得为余谟瑞举行了“招葬”、也就是“招魂葬”。过去,由于某种原因,人死后无法得到他的尸体,家人或好友就用死者生前所穿戴过的衣帽,“招其魂而葬之”,叫“招魂葬”。唐代诗人张籍的《征妇怨》,有“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之句,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余诚的祖母姓沈,生于“嘉庆壬申年四月十五”(1812年5月25日),比丈夫年长两岁,“生子二:雅诗,雅书。”这位余沈氏只活了三十八岁,卒于“道光庚戌年六月廿四”(1850年8月1日)。所以,余谟瑞“被虏”时,她已去世四年了。这时雅诗十四岁,雅书十一岁。所幸,孩子们的祖母余夏氏(1785—1858)还健在,六十九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