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3)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学术月刊 作者:胡绳武 查看:
1907年12月12日,河南省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的《河南》(月刊),是一份比较重视对封建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批判的刊物。该刊上刊登的<无圣论》、《开通学术议》,都是抨击以儒家为首的传统思想的。《无圣论》的作者,指斥圣人是不可思议的怪物,难怪“吾国士夫素崇孔子,莫敢怀疑,故数千年思想滞阂不进,学术陵迟,至不可救。”认为“破专制之恶魔必自无圣始”;“谋人类之独立,必自无圣始。”在《开通学术议》中则说:“中国学界之黑暗,与进化之迟滞”,其所致的原因,在于“利用1日沿之学术”,“不敢倡学说之改革”,中国若不破守旧的尊孑L主义,则“中国之学术实足以自亡其国而已矣。”在这份刊物上,鲁迅发表了五篇论文和一篇译述,即《人间之历史》、<摩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和《裴象飞诗论》(译述)。在这些文章中,鲁迅认真地研究了西方的哲学史、思想史、科学史和文学史,努力探讨其发展的规律性,力图结合中国的实际,彻底改造中国的文化,以便发扬国民之精神。他批评有些人在向西方学习“仅眩于当前之物,而未得其真谛”的状况;批评国粹派的“死抱国粹之士”,“一若今之学术艺文,皆数千年前所已具”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在今,内密既发.四邻竞集而迫,情状自不能无所变迁。夫安弱守雌,笃守旧习,固无以争存于天下。第使所以匡救之者,谬而失正,则虽日易故常,哭泣叫号之不已,于忧患又何补矣?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悖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然合而无间。”表现出了对思想文化的高度重视。
这个刊物还强调人民的觉悟和理想对于建设近代国家的重要性。“社会之变动必应于思想之变动:国民而怀有一大理想焉,其国未有不发一大运动者也。”他们尽情歌颂法国革命的启蒙思想家福录特尔、孟德斯鸠和卢梭诸人,说他们的思想学说“伟力所被,天下皆春”,如法兰西“惊天动地之革命事业之所由来。”鲁迅所主张的发扬国民的精神,与极端重要性,表明了人们在革命实践过程中,对于问题认识的深入和提高。
1907年6月,由刘师培、何震夫妇在日本东京创办<天义》(半月刊),与此同时,由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在巴黎创办《新世纪》(周刊)。这两份无政府主义者的刊物,特别是《新世纪》,刊有不少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文章。《天义》抨击“儒家之学术均杀人之学术”。《新世纪>除了提出“三纲革命”、“祖宗革命”和“家庭革命”外,还激烈地指出“孔丘砌专制政府之基,深毒吾同胞者,两千余年矣。”认为“以孔毒入人之深,非用以刮骨破疽之术,不能庆更生。”因而主张“集其一生之言行,分门论著”,“痛加驳斥”。1909年11月出版的《越报>第1期上所发表的铁压(雷昭性)的《名说》-文中,则指斥儒家的纲常名教,是“惑乱斯民”,“深锢于人心而不可破”,“杀人于无形”,认为“欲谋今日之中国,必先涤尽1日日之陈腐,以改易社会之观念”,莫为腐儒陋说所惑。并呼吁要“审乎时势,深察乎东西,以求酌量乎适合国民心理之学说,贯输转移于其间,尽以铸造新国民。1910年10月,吴虞在四川的《蜀报》上发表的《辨孟子辟杨、墨之非》-文中则说:“天下有两大患焉:日君主之专制,日教主之专制。君主之专制,钤来人之言论,教主之专制,禁锢人之思想。君主之专制,极于秦始皇之焚书坑儒,汉武帝之罢黜百家;教主之专制,极于孔子之诛少正卯,孟子之距杨、墨。”此外,辛亥革命后期革命党人所办的重要的报纸,如《民吁报》、《民立报>等,都发表一些批儒反孑L的文章。如1909年10月10日的《民吁报>上载有帝召写的《子L子秋祭之感想》,批评中国“历数千载而无进取,孑L氏之罪也。”1912年9月5日和9月20日的<民立报》上,分别刊载有陈周雄的《非国教》和邵力子的《尊孑L与祀孑L》等对儒家批评的文章。该报于1913年9月3日的《迷信儒教之心理> -文则指出:“三纲之制,取政治法律风俗伦理而包举之,以陶铬中国于专制之下,成为中国人第二天性而不能自拔。积而久,制造出一种有君无臣,有长无幼,有男无女,至不平等,至不自由,永无释放,永无进步之教化。”“至今仍不能脱孔教之臼窠者,无他,溺于保守之性也。”
从上述部分有关报刊上所发表批判封建传统思想的内容,可以看出,在整个辛亥革命时期,始终存在着一支批判封建传统思想,要求思想文化革新的潮流,其中受到攻击最厉害的则是孔学和儒家。这是很自然的,因为自西汉独尊孔学和儒家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伦理,都是以孔子和儒家的思想为指导思想,代表着中国思想文化的正统和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