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的思想启蒙和辛亥的革命风暴(4)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史林 作者:汤志钧 查看:
京师大学堂是在百日维新期间筹办的,所拟章程,“大都参酌东西洋各国学校制度暨内外臣工筹议”。1899年1月,条例“就原议详加分析,凡中学已通,而西学又知门径者作为头班;中学已通而西学尚不知门径者作为二班;其仅通中文而未通中学者作为三班,其中文尚未通者,则与原议十六岁以下、十二岁以上诸生同归入小学堂内”。同年秋,“别立史学、地理、政治三堂”。格致、算术、化学、洋文在小学就需学习。
1 902年,京师大学堂大学分科为:政治科、文学科、格致科、农业科、工艺科、商务科、医药科,自然科学占有很大比例。随着学制的改革,除修身、读经讲科外,增设了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育各科。一些中小学生不是“一心专读圣贤书”,而是了解中外历史,扩展视野,逐渐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兴衰了。
各地学校,也在维新运动时期先后设立,以上海为例,比较著名的有盛宣怀任督办的南洋公学,设师范院、外院(小学院)、中院(中学)、上院(大学)四院。“公学所教.以通达中西经史大义、厚植根柢为基础,以西学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为指归,略仿法国国政学堂之意。而工艺机器制造矿冶诸学,则于公学内已通算化格致诸生中各就质性相近者,令其各设专门,略通门径,则排出归专门学堂肄业。其在公学始终卒业者,则以专学政治家之学为归”。此后,公学逐步添设专门。1907年,改隶邮传部,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即交通大学前身。
还有上海育材书塾,即南洋公学前身。上海三等公学,也“倡新法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女子学堂在维新运动时期也已设立,如经正女学,还有《女学报》等刊物传播。旧的书院也有不同程度的改革。教育渐向新设学校转移。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命军机处传知总理衙门:“现在讲求新学,风气大开,惟百闻不如一见,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诚以语近费省,文字相近,易于通晓。且一切西书均经日本择要翻译,刊有定本,何患不事半功倍”。自此,前往日本的留学生日渐增加,据1901年的统计,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计“湖北47人,官费者36人,自资者11人。江苏44人,官费者16人,自资者28人。浙江39人,官费者18人,自资者21人。广东23人,官费者共10人,自费者13人。湖南19人,官费者10人,自资者9人。直隶17人,官费者11人,自资者6人。安徽15人,官费者7人,自资者8人。福建12人,官费者4人,自资者8人。四川11人,官费者9人,自资费2人。江西4人,官费者3人,自资者1人。贵州2人皆官费。山东1人、陕西1人皆自资。广西1人官费。奉天2人,官费者1人、自资者1人。宗室2人,满洲14人,驻防4人,汉军7人,蒙古4人皆自费。又女子3人,浙江2、江苏1。男女凡272人”,说明官费、自费留学人数为272人,包括湖北等15行省和宗室、驻防、汉军、蒙古,还有3名女子。其中以湖北、江苏、浙江、广东、湖南为最多。实际上留日学生的人数并不止此,此后又逐年增加。
国内教育的改革和出国留学的增加,使一些知识分子在戊戌变法以后扩展视野、睁眼看世界,从而推动了此后的革命运动。只要看,辛亥革命的一些领导人,差不多都曾出国留学或旅居海外开展革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