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学校)的沿革和教育

辛亥革命网 2018-06-13 09:18 来源:云南文献第29期 作者:胡以时 查看:

清末,政治腐败,列强交侵,民困国弱,清廷为挽救将倾的统治,敕令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个镇(师),并先后创立一系列军事学校,以新的武力支柱而作垂死挣扎。云南陆军讲武堂,就是其中著名军校之一。

  清末,政治腐败,列强交侵,民困国弱,反帝制革命风起云涌,清政权摇摇欲坠。清廷为挽救将倾的统治,敕令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个镇(师),并先后创立一系列军事学校,以新的武力支柱而作垂死挣扎。云南陆军讲武堂,就是其中著名军校之一。然而,洽与清廷愿望相反,讲武堂却被办成革命军的摇篮,培养了一大批封建帝制的掘墓人。

  一、讲武堂的沿革

  十九世纪末,云南地处英殖民地缅甸、法殖民地越南间,英法帝国主义垂涎已久,累犯我主权国疆,加之云南人民的反清革命,此起彼伏。故清廷特将第十九镇建立于云南,以备国防及镇压革命。但是,第十九镇新建,亟需新型军官,而原有的武备学堂、陆军小学、陆军速成学堂及第十九镇随营学堂,均规模小、师资缺、装备差,难以培训。故护理云贵总督兼云南藩台沈秉堃经奏准,于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选校址于昆明翠湖畔原明朝沐国公练兵处,取「明耻教战」之意。校址位于昆明承华圃,东隔洗马河与翠湖相望,南对洪化桥,西至钱局街,北抵西仓坡,占地七万余平方米。旧址现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宣统元年(一九○九)八月十五日,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开学。云贵总督沈秉堃委原武备学堂总办高尔登任总办,李根源任监督。年末,高尔登他调,李根源继任总办,沈汪度任监督,张关儒任提调。李根源一改高尔登因袭武备学堂之陈规陋习,锐意改革,讲武堂面目一新。增聘一批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任教。如唐继尧、李烈钧、罗佩金、顾品珍、庾恩赐(后改名恩暘)等。这批人在日本留学时,就已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反帝反封建革命,他们任教后,与学生朝夕相处,灌输革命思想,发展了一批同盟会员,朱德就是以学生身份加入同盟会。

  讲武堂设甲、乙、丙三个班。甲班主任李伯庚,学员选调第十九镇队官、(连长)督队官(副营长)、管带(营长)中文化较高者复训。分步、骑、炮、辎重四兵科两个期。第一期六十六名,第二期四十九名,共一一五名。时,丙班带队官缺人,乃由甲班第一期调学员辛丞贵、章斐然、孙必芳等十人担任。朱德就分在章斐然的第二队就学。

  乙班主任赵康时,学员选调巡防营中具有《功名》如监生、贡生、武举等并经考试合格者,入堂复训。亦分两个期,第一期六十一名,第二期三十三名,共九十四名。全为步科。

  丙班主任方声涛,除接收武学堂、随营学堂并入的学生二○○名外,对外招考具有中等学堂学历且体检合格青年,共录取一四二名,入校后

  与前者合并编为两个队。第一队一八七名,第二队一五五名,共三四二名。丙班与甲、乙班复训军官不同,接受的是『养成教育」即队列兵、军士到军官全面而系统的教育。时方废科举,兴「新学」,科技知识尚不普及,而科技知识又为新型军官所不可或缺的。故丙班生需先受数、理、化、外语(英、法两种之一),等普通课教育。考试合格后,分发至第十九镇各部受入伍生新兵教育,期满回堂受军士、军官教育。嗣后的讲武学校、黄埔军校,均沿此规,学生必先受入伍期新兵教育,但仅在校内而不下部队,也不先受普通课教育。

  为适应新军各部下级军官的迫切需要,学堂创办特别班(亦称附班),以提前分科和毕业。但因标准甚高,录取者仅胡瑛、杨蓁等二十七名,难以编队,遂由丙班中择优补充为百人。朱德、朱培德、卢焘、李雁宾、金汉鼎、范石生等一批名将,就是提升入特别班的。宣统二年庚戍(一九一○)二月开班受训。

  一九一○年,甲、乙班学员毕业,回原部队服务。翌年(一九一一),特别班学生提前毕业,分发至第十九镇任见习官。朱德分至该镇第三十七协(旅)蔡锷协统(旅长)部的第七十四标(团)刘存厚营任司务长。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讲武堂毕业生数百名,掌握了大量兵力,并将革命种子分播于巡防营及第十九镇各部。为武装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农历九月九日,以蔡锷为首,以讲武堂师生为核心所领导的革命军,经一昼夜激战,取得胜利,推翻了云南清政府,成立了滇军都督府。

  云南光复后,李根源、唐继尧、罗佩金等大批讲武堂教官,多调军府任要职。都督蔡锷委张毅、刘祖武先后任讲武堂校长,撒去总办称号。一九一二年,蔡下令改校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但世人迄今仍习惯地称讲武堂。

  学校将甲、乙班和特别班学员生列为第一二、三期,准免回校复训。丙班生虽参加起义战斗,以学业未满,仍回校续训,改称甲班,送调各部军官,经考试合格,入校复训称乙班,胡若愚、龙云、卢汉等即为乙班学员。招考青年学生入校称丙班。乙、丙丙班学员生共一八○名,毕业后,甲班生列为第四期,乙、丙两班生均列为第五期。

  民国二年(一九一三),蔡锷调京,唐继尧继任都督,曾短期自兼校长,旋委张子贞、韩凤楼先后继任。

  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张、韩他调,改委顾品珍为校长,唐继尧一贯主张:「非练兵不足以御外,非练将不足以强兵」。对讲武学校的教育建设十分重视,故聘任一批后来均成为名将的军事人才任教。如军事学家杨杰,靖国第一军军长赵复祥等。教育训练水平日趋提高,此阶段可谓讲武学校的发展期。

  顾品珍任内,培训学员四个期(未招学生),因滇重九起义后,组军援川、黔、藏,扩军甚速,不少行伍出身军官,需受正规军事教育,始可胜任建军需要,故将一批有战功而无学籍的军官,选考入校复训,称为将校队(第一届),共办两期。一期学员一一九名(如一九二六年任学校将校队(第二届)中将总队附的陈维庚,就是滇军援黔时,曾任贵州军警局谍查科科长的)。该期毕业后,列为第六期;二期学员一三○名,毕业后列为第七期。另调选云南陆军测量局学员一五○名复训,毕业后列为第八期,省警察局选送学员五十名入校,毕业后列为第九期。

  民国四年(一九一五),袁世凯窃国称帝,滇首举义旗,组护国军出师讨伐,为利作战,唐继尧将不少讲武学校管教官员如顾品珍、赵复祥等调往护国军任高级将校,调升生徒队(学生队)队长吴和宣继任校长,为补充前线下级军官之亟需,学校扩大了招生范围,且仅强化培训半年即提前毕业,奔赴前线参战,计毕业了三个队共计一一九名,列为第十期。

  民国五年(一九一六),郑开文继吴和宣任校长,戴作楫任教育长,主办第十一期,一九一八年结业。各兵科毕业生二一六名,期间,唐继尧为提高滇军素质,学习军事强国经验,派唐继虞赴日本考察军事。

  一九一九年初,唐继虞考察归国,接任校长,根据考察心得,结合滇军及学校实际,对教育、训练、管理和设备,均有很大改进,减少兼职教官,增加大批学有所长的专职教官,一时人才苍萃,号称得人。当时,爱国华侨为学校捐献大量经费,得以改建和扩建校舍,并引进更新武器及装备。更因护国、护法诸役,讲武师生战绩辉煌,学校声誉日隆,名声远扬,使邻省邻国不少爱国青年和华侨生纷纷来报考求学。据不完全统计,从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鲜、越南来留学的青年达二○○余名。(实际远超此数,因朝鲜生惧日本统治者迫害,多改用中国姓名)。朝鲜崔庸键大将,即为第十七期毕业,越南武元甲大将亦毕业于讲武学校,华侨学生叶剑英为第十二期毕业。

  唐继虞校长主持校务共三期,第十二期毕业生一四一名,第十三期二四五名,第十四期三七五名。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顾品珍举兵反唐继尧,唐流亡香港,唐继虞亦辞校长职,顾以省长兼滇军总司令执滇政,任学校前教育长戢翼翘代校长,主办第十五期。翌年(一九二二),唐继尧由广西反攻,顾品珍战殁,唐重执滇政,改委韩建铎任校长,续办第十五期,虽政变而学校教学不缀,培训学生三八一名。

  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刘国栋接任校长,主持第十六至第十八期,以王柏龄任教育长,胡昭功任学生监。第十六期毕业生三五二名,第十七毕业生二四四名。第十八期时,改委刘对扬为教育长,外语课除英、法文外,增设日文。毕业生三一四名,一度因受政变影响的学校,声名重振,故回川靖国军但怒刚、石青阳两师长,委托在昆明代办军官速成班两期,讲武学校为川军培训军官四○○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