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及影响(2)

辛亥革命网 2015-10-16 09: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关威 查看: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进行了长期的谋求近代化的努力,包括教育救国努力。

  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和评价

  通过以上对中国近代教育历程的回顾可知,教育救国是贯穿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思潮,它既与近代教育发展有密切的互动关系,也对反帝反封建斗争和近代社会变迁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一,教育救国思潮具有促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作用。关于反帝方面:由于中国是在落后于西方的情况下遭到侵略和压迫,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对于中国能否顺利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近代出现的新式教育,总体上看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教育,即“西学东渐”。这种新式教育培养了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促使人们更新观念,势必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了国家综合实力,这样就在客观上为反对列强侵略创造了物质条件。“外交以实力为后盾”, 这是古今不易之理。魏源的“师夷制夷”主张,揭示了只有学习西方、加快发展,才能有效反对侵略的浅显而深刻的道理,是对中国近代社会本质的高度概括。教育救国思想和实践促进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助于加强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关于反封建方面:教育救国思想和实践使中国人逐步接受新教育、新文化,有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人民的思想观念一旦有了进步,封建制度的弊端就会被发现、被揭露,人民就会提出变革的要求,这就导致社会变革。近代几次大的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事实上都与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水平的提高有必然联系。在这一点上,梁启超的“新民”说很有创见、很有见地,他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举例说,清朝末年,曾经有大批学生出国留学。以留学日本为例,1903年有1300余人,1906年达到12000余人。清末大量的留学生和国内学校培养的知识分子,在新的知识结构和新思想的影响下,积极开展了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做出贡献。教育的发展,人的觉悟素质的提高,绝对是根本性的因素。

  第二,教育救国思潮具有促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其实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反帝反封建,一个是近代化。所谓近代化,就是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全面变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客观的、必然的要求。近代化包涵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无论从哪方面说,人的近代化总是具有先导和决定作用。任何方面的社会发展,根本上看都是人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人在教育和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提高素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教育救国思想和实践培养了人才,转变了社会风气,提高了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更进一步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人又会继续推动社会进步——这就形成连续的、递进的互动和发展过程——这就是社会变迁,就是近代化。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赶走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主义,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人的近代化、社会的近代化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支撑。同时,近代化又反映和影响了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迁都是巨大和深刻的,为社会近代化作出诠释。因此说,近代化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特殊阶段。

  第三,教育救国与革命救国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去一个时期,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近代社会的主题只有反帝反封建,因而革命救国被视为至高无上,其他的努力如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被认为是价值不大的或者是不宜提倡的,这其实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有社会进化和社会革命两种基本形式,社会进化是在社会基本矛盾影响下经常发生的渐进的过程;而社会革命是在社会进化到了一定阶段,社会矛盾集中和激化条件下才可能发生。社会进化是社会革命的必要前提,社会革命则是社会进化积累的矛盾的集中解决。从经历的时间看,社会革命往往进行时间短暂,因而其变化剧烈,成果巨大且明显;社会进化则是长期缓慢的变迁,其成果不如社会革命那样直接和显著。但是,社会进化和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各有侧重,相辅相成,这是无论如何必须肯定的。而且,无论社会进化还是社会革命,本质上都是人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社会以人为中心,人的素质状况归根结底决定社会的水平及其进程。人的素质从何而来、受何影响呢?既受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也与教育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所以,教育作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手段,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作为社会文明水平的基础和标志,其作用和意义是十分巨大的。人们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秋基业,教育为本,”这无疑是不刊之论。当我们重视社会革命时,同时应该知道,如果没有先前的社会进化,就不会造成社会革命发生的条件;如果没有教育的功效,没有民众的觉悟,没有民众的自觉参加,社会革命就难以正常开展;一旦社会革命已经发生,那么革命将怎样进行,将取得什么样的结果,革命后的社会怎样建设、如何发展,还是与社会状况、与人的觉悟素质状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这样说:教育的水平决定革命的水平。假如社会革命在是社会进化不充分条件下发生的,是在民众素质未达到应有水平条件下发生的,它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极有可能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极的东西;因此,社会革命结束后必然要求补原来欠下的课。只有补上了,社会才可以继续顺利前进。这里不是怀疑社会革命的伟大意义,而是要理性地指出:社会进化也绝不能忽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承认、必须遵循。列宁在《做什么》文中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便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由此可见,教育的作用,觉悟的力量,是再明白不过了。

  综上所述,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进行了长期的谋求近代化的努力,包括教育救国努力。总体说来,革命救国也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也好,各有侧重,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形成一股合力,推动社会发展;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近代化的目标,这就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必备的基础,显示了历史递进发展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可以救国,教育已经救国,教育也是中华民族未来不断发展的动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