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查看:
教学内容的变革
近代中国早期的教会学校里,宗教是一切课程的中心,教学内容“不过于宣讲圣经之外,教以读写知识及算术字母而已”。宗教课一般由传教士教授,分宗教灌输和宗教训练两部分,学生既要学习《圣经》、自然神学、天启神学等宗教课程,又要参加弥撒、祈祷、礼拜、集会等宗教仪式活动。为使教学适应中国儿童的特点,传教士还编写了《教会三字经》、《耶稣事略五字经》等教材,让学生背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科学在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科目种类也日益增多。
1877年,在华新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会议,讨论教会教育问题。会上,美国传教士狄考文指出,教会学校必须承担传播西学的责任,因此要改革教学内容,编辑世俗的教科书。这次大会组织成立了“学校和教科书委员会”(The 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决定编写两套中文教材,其内容除宗教教义外,还包括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外语(主要是英语和法语)、各国历史、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等人文科学。由此开始,西学逐渐成为教会学校主要的教学内容。
而对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会学校经历了从排斥到利用的过程。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企图用“耶稣”来取代“孔子”,在思想文化上控制中国。但他们渐渐意识到儒家文化强大的内聚力及其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于是转变策略,力图缓解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了“孔子加耶稣”的教育思想。由此,《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也进入了教会学校的课程表。例如,1881年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的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就强调“中西并重,毋稍偏枯”,主张“半日教西学,半日读儒书”。
开启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女子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她们只能待在深闺之中学习如何更好地为家庭服务,而从未真正地走进社会。在华教会学校基于“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教义,倡导男女平等思想,兴办教会女学,对近代中国的妇女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胡适就曾说:“他们(指传教士——笔者注)给了我们不少教训,其中最大一点是教我们把女人也当人看待。”
1844年,受英国基督教“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派遣,阿尔德赛女士在宁波开设了一所女塾,这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到1877年止,在华新教传教士共开办各类女子学校120多所,学生2000多人。19世纪80年代,教会女子学校规模开始扩大,出现了一批教会女子中学。其中较著名的是分别于1881年和1890年创办于上海的圣玛利亚女校和中西女塾,旧上海的很多名媛淑女都曾在其中学习,如宋家三姐妹、张爱玲等。1952年7月,上海市教育局将这两所学校合并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20世纪初,国内又出现了教会女子大学,如1905年建于北京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1908年建于福州的华南女子大学等。
图3 圣玛利亚女中参加毕业班临别布道仪式的学生(1923年)
总的说来,尽管教会学校充当了西方列强进行殖民侵略的工具,但它也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会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品德、体魄、行为习惯、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些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是看不到的。正如上海麦伦中学(今为继光中学)校长沈体兰曾说过的:“基督教学校在现代中国教育界中是处于一个先进者的地位,这话是无可怀疑的。”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