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随着清末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衰落,教会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大,近代中国逐渐建立起以基督教精神为底色的公立教育模式。 ,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侵略者除了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侵略之外,还派来大批传教士在文化领域兴风作浪,企图将“基督”变成中国“唯一的王和崇拜对象”,用宗教统治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位美国传教士说:“我不怀疑教会学校是传播福音的最有效的方法,我相信在印度、中国和日本,基督教的教诲是最好的说教,学校是最好的教堂。”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传教士们凭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赋予西方列强的特权,在中国各地积极兴办教会学校。而随着清末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衰落,这些教会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大,近代中国逐渐建立起以基督教精神为底色的公立教育模式。

图1 在河南的外国传教士看中国儿童玩耍

  从慈善学校到贵族学校

  早在鸦片战争前,英、美等国就派传教士到中国沿海岛屿开设学校。1818年,英籍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旨在为中国培养一批传教士。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但却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1843年它迁到了香港。1835年,广州的英美籍传教士和商人发起成立了“马礼逊教育会”,到了1839年,马礼逊学堂在澳门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在华兴办的教会学校。早期的教会学校一般设在教堂里,规模较小,招生对象大多是穷苦教徒的子弟和无家可归的乞丐,教学内容只有小学程度。因缺乏生源,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路费和膳食费。由此可见,早期的教会学校更像是慈善学校。1840—1860年,我国香港和通商五口岸地区的教会学校大约有50所,学生近千人。

  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在中国开办的企事业增多,洋务运动也需要新式人才,中国千百年来科举做官、轻商贱役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教士逐渐深入中国内地,教会学校明显增多。19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教会学校的总数增加到800多,学生近2万人,仍以小学为主,开始有少量中学。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会学校增至2000所,学生4万人以上,中学数量有所增加,甚至出现了一批规模不等的教会高等学校,基督教会创办的有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北京的燕京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等,天主教会创办的有上海的震旦大学、北京的辅仁大学、天津的天津工商大学等。这时的教会学校不必担心生源问题了,因为它们是系统传播与资本主义企业相适应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地方,所以也成为买办士绅家庭所向往的地方。由此,教会学校从慈善学校变成了贵族学校,不再免费招收贫苦孩子,而是尽力吸收社会上层和商界人员子弟,收取高昂的学费。

图2 北京辅仁大学旧址,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校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