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美预备学校到清华大学(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华大学所在地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林——清华园,其工字厅后面的匾额上题有“水木清华”四字,典出东晋文学家谢混《游西池》诗中“景昃鸣

  不久,武昌起义爆发,清华学堂被迫停课。中华民国成立后,游美学务处被裁撤,“学堂”改称“学校”,“监督”改称“校长”。清华学校于1912年5月1日开课,唐国安任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任副校长。1913年3月,唐国安病逝,周诒春继任校长至1918年。这时的清华仍继续培养留美预备生,希望能向国家急需的领域贡献出类拔萃的人才。这些学生具有清醒的爱国意识,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民族耻辱感和振兴中华的愿望交织在一起,促使他们在这所学校里发奋学习。清华学校设西学部和国文部,西学部的课程和教材均仿照美国学校,教师中有很多是直接从美国聘请的。学校的行政组织形式,如董事会、评议会、教授会等,几乎全部效仿美国,校内报刊、校长训话、名人演讲、歌舞表演等也大都用英文。英国哲学家罗素访问清华时,就感觉“清华学校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到中国来的大学校”。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学校特别重视体育,认为体育乃强国之必需。于1919年建成的清华综合体育馆,被认为是当时全国最先进的健身房,内有篮球场、手球场、80码悬空跑道以及各种运动器械。当时的清华学生在毕业前要通过游泳、百码、跳高、跳远、掷铁球五项运动的测试,如有任何一项不合格,就扣发毕业证,取消出洋资格。

图2 清华学堂

  周诒春认为,清华有得天独厚的好条件,应将其“逐年扩充至大学程度”。“五四”运动爆发后,清华师生也喊起了“教育独立”、“学术自由”、“改良清华”的口号,历数清华仿照美国学校的危害,陈述改办大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1924年2月,清华学校聘请胡适、范源濂、张伯苓、张景文、丁文江等人为大学筹备顾问。1925年,清华学校改组为大学部、留美预备部、研究院三部分,大学部于同年5月正式设立并开始招生。1926年,大学部设置了17个系,即国文学系、西洋文学系、东方语言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教育心理学系、物理学系、数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农业学系、工程学系、体育学系和音乐系。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将奉系军阀赶出北京,清华学校转归南京国民政府管辖。同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任第一任校长。1929年暑假,清华送出了最后一批留美生,留美预备部结束了。从1911年至1929年,清华先后培养毕业生973人,其中被派送留美的有967人。这一时期的清华学子中有许多人成为我国科学、文化、教育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如竺可桢、茅以升、吴宓、闻一多、马寅初、梁思成、王力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起南迁,先到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后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立刻派人返回北平接收清华园,积极开展复员工作。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开始了以“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逐渐成为一所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文革”之后,清华大学又从多科性工业大学逐步转变为以工科为主,兼有理科、文科和经管学科的综合性大学。1995年,清华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思路,为其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指明了方向。在2010年QS亚洲大学排名和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分别位列第16名、第54名。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