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2)
辛亥革命网 2010-11-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查看:
图2 北京大学红楼,始建于1916年,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场所。
1927年,奉系军阀统治北京时,张作霖取消了北京大学,将其并入北京九所国立高校组成的京师大学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后又改为北平大学。由于北大师生的强烈反对,1929年8月,北京大学得以恢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被迫南迁,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从长沙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立文、理、工、法、师范五学院,共26个学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仍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如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
图3 燕园风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关心北京大学的发展,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其题写校名。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北大将校庆日由12月17日改为5月4日。1951年6月,国务院任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为解放后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北大成为一所侧重文理基础科学的教学与研究的综合大学,地址从北京市内的沙滩等地迁移到位于北京西北郊著名园林风景区的原燕京大学校址,即“燕园”。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北大完成了许多重大科研项目。1955年,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北大技术物理系的前身),它被国人称为“核科学家的摇篮”,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北大校友就占12位。校长马寅初提出的“控制人口,节制生育”的“新人口论”,成为我国后来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京大学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进入振兴和发展的新阶段。1994年7月,北大在第九次党代会上确立了“21世纪初叶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并通过了《北京大学改革发展纲要》。1996年9月,北京大学被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实施“211工程”的院校。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并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2010年QS亚洲大学排名和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分别位列第12名、第47名。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