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辛亥革命网 2010-11-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这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指出,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拯救中国,改革教育、兴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这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指出,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拯救中国,改革教育、兴办学校是中国走向强盛的重要前提。189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第一次向清政府提出设立京师大学堂。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敦促下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此诏书下达的第一项改革措施就是兴办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同年6月26日,光绪皇帝又下了一份口谕,敦促京师大学堂从速兴办。于是,梁启超草拟了京师大学堂章程,确立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还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戊戌变法失败后,这所学校仍得以保留,并于1898年12月正式开学。
图1 京师大学堂旧址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京师大学堂一度停办,1902年恢复。恢复后,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二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两馆,预备科分政、艺两科,后于1903年增设医学馆、译学馆和进士馆,同时办分科大学,设经、法、文、格致(理科)、农、工、商、医八科。恢复后的京师大学堂地位不复如前,不再统辖全国学务,回归其纯粹的“学校”身份,但仍是全国的最高学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当时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出任第一任校长。1916年12月,著名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这一任命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上任就对北大进行整顿和改革,延聘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为图书馆主任,鲁迅、胡适等国内一流新派学者先后来到北大任教。蔡元培任校长期间,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许多领域都开辟了中国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先河。1918年,李大钊在北大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中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引入课堂,北京大学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基地。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由北京大学首先发起,这次运动集中体现了北大的光荣历史传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1920年,北大第一次招收女生,开始实行男女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