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务院决定放缓扩招重点提高教学质量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新世纪周刊 作者:新世纪周刊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在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表示今年招生规模与去年持平不再扩招之后,日前(编者注:指2006年5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适当控制

  就业困境

  上世纪90年代末,赶上第一批高校扩招的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已经背负了日后推销自己的重任。

  有人对叶圣陶的那篇名作《多收了三五斗》进行了改编,主角由卖米的农民变成了求职的大学生,题目也被改成《多招了三五成》,大学生以此自嘲。

  在中国,每年的11月20日为教育部规定就业人才招聘开始的日子,从这一天起,全国各地就会陆续出现企业招聘会,同时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几乎所有的大学也都在校内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向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然而这样的形势并没有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窘。

  1998年11月,当时在亚洲开发银行总部工作的汤敏博士和夫人左小蕾呈交给国务院领导一封信,在信中他们建议,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而当时的背景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影响,而政府又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这样要使国民经济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只有扩大国内需求。

  这一建议得到了高层的认可。1999年起,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开始了。此后,中国从1999年扩招后的6年间,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上升到2005年的504万,目前高等院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

  然而,当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后,国家在就业市场缺乏对大学生必要的就业保障弊端开始显现。20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高达413万,与上年相比增幅达22%,而全国对于高校毕业生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六成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

  学校“大跃进”

  大学扩招将原本的精英教育转化为了大众教育,也有为了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的目的,然而,在扩招的背后,就业、教学质量、学生素质等一系列问题逐步突显出来。

  “大学不是贵族教育,但起码应该是精英教育。”国内著名教育专家、厦门大学前副校长潘懋元教授始终对大学的扩招存在质疑:“高校扩招造成了大学资源严重不足,不但住宿成问题,还经常出现人比课桌多的情况。现阶段高校教育大众化是弊大于利的,有些高校一味求高求全,不顾规律只追求建设知名综合大学,只能导致学校和学术的大跃进,造成教育质量的滑坡,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为了适应扩招的需要,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新的专业,而且迅速增长,对于学校本身,教育资源满足不了扩张规模的需求,也给国家造成了负担。2005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一份名为《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其中称,为了扩建或吸引人才,部分公办高校向银行大量举债,并热衷于圈地和参与大学城建设,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至20亿元,目前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

  “扩招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压力明显,因为招生数量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些高校靠收学费来维持生存。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观、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