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教育纪事]市场大潮下的“南墙”变迁(4)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柴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9月5日一早,北京市北四环附近的海淀路便已人声鼎沸。车流让并不宽阔的道路显得格外拥挤,被堵在路上的人们却没有烦躁,个个脸上洋溢着

 

  南墙集体记忆下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产学研合作可以说是最普遍的,北大方正集团就是典型的代表。”已经在北大校园里学习生活了5年多的北大信息科学学院2008级硕士生姚斌,对北大南墙颇具戏剧性的那段历史并不熟悉,和他这个时代的许许多多北大学子一样,关注市场、关注产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对他们而言早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在75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国家风冷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任世瑶的科研经历中,曾经却是另一番景象。“企业的需求和高校不一样,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而当时好多高校教师并没认识到这一点。”

  “当时是计划经济,生产什么都是立项设计好的,如果没立项就没办法弄。”任世瑶回忆说,1992年以前,一般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更多地指向职称评定、职位升迁,对满足一些企业的重大需求,总体上有欠缺。“记得当时的空气动力学教师,喜欢搞尖端,都不愿意搞风冷设备研究。”上世纪70年代,全国兴建的很多化工厂面临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能源浪费问题,任世瑶拿出设计方案去找工厂时,便不时听到质疑声,说他的做法有“方向问题”。

  直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直到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直到北大南墙推倒在全国高校掀起波澜,这个“方向问题”才在人们心中逐渐退去。得益于由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教育领域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产学研结合之路开始越走越宽广。

  从1993年到2001年,8年轮回,北大南墙的推倒又重建,让公众有机会重新审视、反思一个关乎高校产业发展走向的命题。虽然在曾经的北大人和如今的北大人眼中,南墙一拆一建更多是在媒体表达的公众意识中的标志性事件,但不可否认的是,时代赋予北大南墙的意义已远远超过其本身。1993年,北大南墙推倒办商业街的举措,作为育人和科研的大学走出象牙塔与市场经济结缘的典范,带动了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新一轮热潮。在当时的远景规划中,北大南街是北大科技园乃至中关村科技园的一部分。

  2001年,作为全国高校校办企业改制试点的样板——北大方正的“母体”,北京大学重建南墙的举动无疑引发了关于校办产业体制改革方向的猜测。当年身处舆论漩涡中的陈章良曾这样表达:“此时此刻,在校办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北大南墙又要重建,人们自然对这一举动背后隐含的校企发展方向和大学教育、产业的重新定位特别关切。”

  “我曾跟北大主管后勤的副校长鞠传进开玩笑说,南墙拆了又建,早晚还得拆。”马树孚说。其实,这又怎会是句玩笑话?在争议声中经历了破旧立新的北大南墙的推倒,在南墙重建时处于置身事外的超脱境地,马树孚却没有意想中的轻松。在他的设想中,若干年后北大南墙都要拆掉,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四环路以北都没有围墙,让青青的草坪和琅琅的书声融入周围的环境中。

  相对于这次曾被媒体奉为“回归学术本位”的北大南墙重建之举,程方平更认可推倒南墙的开拓性意义。“以往教育领域的改革多是自上而下,而在市场经济思潮的冲击下,到了1993年,底层的学生、百姓的个体意识被唤醒,自下而上的改革动力和自上而下的动力得以结合。”程方平认为北大南墙推倒开启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正是从那时开始,大学生取代教师日渐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高校开始探索开放的、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一些涉及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

  如果说北大南墙推倒的初衷是为了填补高校捉襟见肘的科研经费,那么如今,曾经的期待已经成为现实。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总额达到654.5亿元,其中半数来自于企事业单位和地方委托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据统计,高校每年会产生6000-8000项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如果不被很好地转化和产业化,会使国家前期的大量投入付之东流,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身处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葛朝阳,深知市场、产业对高校的意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北大南墙的推倒作为一个具象的举动,不期然打开了高校与市场之间横亘已久的那堵“墙”。如今,面对市场、产业,面对日渐成熟和理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校与市场的因缘更是如梦如幻。一种观念对一个领域的改革创新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得到了最充分的诠释。

  对于很多90年代中后期在北大读书的人来讲,他们对北大最初的印象往往始于南墙。坐了一天一夜的长途火车,拖着疲惫的身体,扛着大包小包,半梦半醒地坐着迎新校车,穿过正在挖沟的白颐路,晃晃悠悠来到北大。当时的北大南墙对于他们,是一段全新生活的开始;而经历过风波的北大南墙似乎早已不仅仅属于北大,而承载了一个时代关于思想解放的寄望。或许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它还将演绎出一段新的历史,一样精彩,一样厚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