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教育纪事]市场大潮下的“南墙”变迁(2)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柴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9月5日一早,北京市北四环附近的海淀路便已人声鼎沸。车流让并不宽阔的道路显得格外拥挤,被堵在路上的人们却没有烦躁,个个脸上洋溢着

  南墙推倒,高校走出象牙塔

  在北京大学南门外伫立了40年的北大南墙,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北京大学从老城区的沙滩迁到燕京大学校址,老北大演变为新北大,校园扩建也随之开始。当年,北大南门附近的宿舍区被列入首批扩建工程,同时开建的还有南墙这片虎皮围墙。后来规划建成的南墙和北大南门一起,成为为数不多的新北大“第一记忆”之一,在过往的历史岁月里,见证着新北大的诞生与成长。

  “推倒北大南墙进行统一改造,其实是开始于包括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系列办学体制改革。”如今早已远离京城的喧嚣繁华、在厦门一呆就是10年的马树孚,在上世纪90年代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主管过人事,也抓过后勤、基建,经历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面前北京大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今天看来,当年一些水到渠成的举措,都有些先锋甚至激进的味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北京大学和全国许多高校一样,在“大锅饭”的发展模式下,日益陷入关于效益与公平的深度困惑。1989年,马树孚与时任北大校长的丁石孙到美国伯克利大学考察。当时主管人事的马树孚对美国大学教师的工资体系很感兴趣,临别前向伯克利大学人事经理要来了该校教职员工的工资册。“看了人家的工资收入,很震惊啊!当时我就跟丁校长打趣说,人家伯克利大学校长一天的工资是你一年的工资!”马树孚深知,按当时国家的发展水平,中国的大学教师收入肯定不能和美国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比较,但差距之大仍让他始料未及。

  那个年代里,很多北大教师都住校内宿舍,买菜也都是在附近的菜摊。小商贩们以为北大教师收入肯定高,卖菜的要价也就随之水涨船高。“一次,我就看见有老师拎起人家一把芹菜,掂量了半天,还是放下了,让人心酸啊!”当时的情境不由得马树孚不激动,“中国的大学教师物美价廉”,一句玩笑话背后包含着几多无奈!于是,如何能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改善广大教师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几乎成了当时北大的头等大事。

  就在马树孚和他的同事们埋头搞校内人事体制改革,下大力气理顺关系、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时,一个推动北大南墙改造工程的导火索出现了。

  北大南墙被推倒的前一年,邓小平刚刚发表完振聋发聩的南巡讲话;北大南墙被推倒的前半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次被写入十四大报告。而处于夹缝中的1992年秋天,市场经济的苗头已经最先开始在小本经营的小商小贩身上实践开来。

  北大南门外有一段约600米低矮的南墙,不知是谁开的头,在墙根下弄了简易商铺,慢慢地,一些私搭乱建的小商铺伴随着小商贩的入驻而渐成气候,搭个破木棚,扯块破油毡,就开门迎客了。“这些小商贩靠着北大南墙做生意,也是借助北大的资源,有这样的资源,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利用?”当时身为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的马树孚这样想,他总能听到学校教师对环境和治安的抱怨:低矮的南墙,小商贩一翻就进入校园了。

  于是,怀揣民意的马树孚找到了当时海淀区的主管领导、后任北京市副市长的胡兆广,带着学校的财务处长、基建处工程师,围着学校周边转,酝酿改造方案,这就是后来广受关注的推倒南墙、建设25000平方米的商业街事件。“方案出台后,没有钱,就出政策,让所有租用南墙外商业街的业主预付租金,就把南墙改造工程搞起来了。”马树孚说。一个有趣的巧合是,就在当年的9月28日,北大资源集团的前身北大房地产开发部正式成立。

  1993年3月4日,对于很多身处北大校园之外的国人来说,铲车和推土机的轰鸣声推倒的不仅是北京大学南门外临街的那段600米长的虎皮斑石南墙,更是一个群体、一个时代关于象牙塔、精英教育的特定解读。

  “这是一个大悲哀。从现在起,北大不会再出现一个纯正的学者。”一位不具名的北大学生当年的一声哀鸣,借助媒体的力量,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当时有媒体评论说:“不管愿意不愿意,象牙塔的概念在这里消失,而素以重学术、重政治著称的北大人将与市场经济结缘。”而时任北大党委副书记的任彦申则是此举坚定的支持者,他曾说:“产学研结合,中国走这条路,是领先的,这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一个亮点。”

  对于当时的争议,马树孚仍记忆犹新。时任北大校长的吴树青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就经常听闻对北大此举的非议,接连几届会议都是如此。“我就跟吴校长说,校内有意见可以理解,毕竟教师收入上没有体现出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们不能因为校外的非议而动摇。”马树孚回忆道。

  北大南墙推倒后建起的商业街,在非议声中逐渐从零零落落变得喧哗繁盛,很多高校也从中嗅到了面向市场、开门办学的契机。在马树孚记忆中,北大南墙推倒那段日子里,除了招商引资外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接待前来取经的兄弟院校。“当时,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好几所北京高校都来找我,希望可以效仿北大的做法,开门办学。”作为推倒南墙的重要推动者,或许当年的马树孚并未清楚地意识到,从一段600米长的斑驳虎皮墙到25000平方米的商业街,北大南墙的倒下跨入的又何止是北京大学的另一个时代?

  北大南墙推倒的1993年,中央教科所研究员程方平还是该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一员,当年该中心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几乎70%的高校都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核心研究课题都离不开如何使高等教育融入市场经济。“北大南墙的推倒,将高校从象牙塔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高等教育从外在形象、内在管理到思想观念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程方平说。

  或许在今天看来,开门办学之初,高校接轨市场经济的方式显得那样稚嫩而简单,但无论是缘于经济体制改革强大的影响力,还是缘于高等教育强烈的内在需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让象牙塔不可逆转地融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北大南墙推倒后,在北大“走产学研结合的新型高效发展道路,开门办学”思路的影响下,曾经寂静清冷的北大南墙很快成为一条繁华喧闹的商业街,南墙外临街的海淀路也随之变得喧哗繁荣起来。此后,不少高校纷纷效仿,推倒围墙。南墙也不再是北大的南墙,而成为高校走出象牙塔,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一种标志。2000年6月,中国地图出版社当年新版的《北京城区图》上,从北大南门到小南门一段距离,被正式命名为“飞宇网吧一条街”。

  对推动这一举措的北大来说,一个最为直观的结果是,南墙推倒后,用大约两年时间收回投资,既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也在北大校园中树立了一种效益的观念。“受长期以来经院式关门办学思想的影响,当时高校办学如何与社会结合、与四化结合的问题还是没解决,推倒南墙可以说是开了个头儿,引进了一种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新观念。”回顾过往,马树孚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以文理为主要特色的知名综合性大学,以前教师们的科研成果多为学术味极浓的论文、专著,很少延伸到实践环节,推倒南墙似乎便蕴含着某种反思的意味。

  作为长期关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研究者,程方平经历着、也反思着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个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继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浪潮如期而至。“北大南墙的推倒,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推动了高校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为教育发展进一步打开了枷锁。”在程方平的记忆中,此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更多是“看国外”,停留在思想层面而缺乏实践行动。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融入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高校对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要求,是对思想解放的直接推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