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37年前的那场高考(3)
辛亥革命网 2014-06-04 00:00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中国文物报 查看:
另一篇范文的作者,是恢复高考后北京市首个文科状元刘学红。文章从粉碎四人帮写起,畅述了作者在林业队与贫下中农一起开山造田,修建大型现代化果园一年来的经历,一气呵成,得了99分。刘学红如愿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82年毕业后到中国青年报社从事新闻媒体工作,1998年创办中国青年报网络版,两年后又创立中央级新闻媒体中首家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媒体网站——中青在线,并担任总经理至今。
据刘学红回忆,高中毕业后,她受知识青年先进事迹的影响,主动向学校要求到艰苦的地方锻炼。1976年3月她到北京密云水库北边的高岭公社插队。她幻想凭自己的热情、知识和能力,干出一番大事来。然而在当时的农村,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大小的标准是体力,体力强,挣的工分就多。知识、才华和能力与体现一个人价值回报的工分无关。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最初插队时的激情和热情开始慢慢消退。
1976年底的一件事激发了她的大学梦。那年,她所在的生产队破天荒地获得了一个工农兵上大学的推荐名额,最终大队会计的女儿被推荐上了北京大学低温物理系。刘学红在中学时,就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每次考试几乎都是100分。能够到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是她的梦想,为此她在春节探亲之际专程坐了一趟332路公共汽车,不为别的,只为能在车上看一眼心仪的北京大学。
梦想很快就有了实现的机会,1977年10月下旬,刘学红从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她深知这是一次能够改变命运和实现梦想的考试,格外珍惜,积极备战。最初是白天劳动,晚上复习,后来抓紧劳动间歇的时间复习,在离考试只有半个月的时候又特意请假回城做最后的冲刺。她妈妈为了让她可以不受干扰复习,无奈地把她反锁在屋内。由于当时找不到像样的复习资料,只能重新翻出中学课本,还想方设法地弄到了文革前的高中数学教材和高考历史试卷。在选择专业时,为了容易录取,她放弃了曾经喜爱过的物理专业,改报北大新闻专业,她觉得当记者也是一个非常符合她天性的理想职业。
刘学红称自己很幸运,幸运地赶上了第一年恢复高考制度,幸运地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幸运地以第一志愿考上了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幸运地从事着自己理想的职业。她一直珍藏着当年的准考证,在纪念中国恢复高考30年的特殊日子里,经我们主动联系,将其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她在博客里写道:“2007年7月10日下午两点,当我把写着我名字、印着“100198”报名号的‘北京市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准考证’交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二部征集室的工作人员收藏的时候,内心充满着一种幸福和感激之情。从这个时候起,这张30年前的小纸片开始承载着特殊的使命,它成为了当代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转折和发端的真实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