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37年前的那场高考(2)
辛亥革命网 2014-06-04 00:00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中国文物报 查看: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21日公布,招生对象为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有成绩有专长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意见还特别提出允许老三届(即1966至1968年初、高中毕业生)报考。
犹如秋天里的一声惊雷,青年学子们纷纷为这一等待太久才来的好消息而奔走相告,欢欣雀跃。一股重新拿起书本求知求学的热潮在神州涌动。当年冬天,570多万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准考证和朦胧的梦想,意气风发地走进高考考场,内心涌动着神圣的感觉。1977年考风淳朴,考场绝少人想作弊。考试结束后,也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带着神圣的表情离开考场。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招生考试,由于来不及准备,1977年的高考由夏天推迟到冬天举行。为了27.3万个招生名额,有多达570万人参加考试。由于参加高考的人数大大超过预期,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印刷试卷。最后,中央决定紧急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及时解决了这一问题。第二年又有610万人参加,40.2万被录取。造成了两届学生同年入学、同年毕业的奇观。两年考生总人数达1160万,堪称世界之最。
这是一次汇集年代最长,考生年龄差距最大、复习时间最短的创记录的高考,也是十年积压造就的新中国教育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录取比例为29:1。然而它却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中国的教育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春天,面向所有青年学子的教育公平使得个人的命运由此改变,有志青年们获得了平等竞争的权利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对即将或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老三届而言,恢复高考,可能就是他们最后一个机会,是货真价实的“末班车”。
据说,在当时大学的一个班中,年龄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不等。有应届毕业生,也有两个孩子的父亲,有带工资上学的,还有处级干部。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还常能看到一些穿着军装的学生,他们从部队考入大学,不但拿着津贴,还保留着军籍。80年代初,77、78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这时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大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恢复高考的实物,见证着1977年高考独一无二的特点。在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的“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准考证”上可以看到,各省考试时间不一。都在12月份,但具体日期略有不同,如北京是在12月10-12日,上海为12月11—13日,内蒙古自治区是12月13—15日,黑龙江则是12月17-19日。这次考试,外语不是必考课目,一般最后一天都是外语加试时间。从1977年高考试卷看,当年高考,由于时间来不及,是由各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各地区组织评卷。从录取新生通知书可以看到,多数高校实际上是在1978年的3月初入学。这也是中国高考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季考试、春季入学。
许多人至今都记得,1977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当年的《人民日报》在全国选出三篇范文刊登。其中一篇的作者是阎阳生,这篇备受争议,却得了最高分的作文的开头,竟是这样写的:“再也没有比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更能提醒你已经进入中年了。这是个女孩儿,皱着眉头哭着。大概她也像门口的那个护士一样,不相信这个挎着书包、满脸胡茬儿的人就是她的父亲吧。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而我好像故意和年龄作对一样,日夜在埋头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
1977年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