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百年传承:记孙中山与中国大学(2)
辛亥革命网 2013-11-21 00:00 来源:团结杂志 作者:刘苏 查看:
继承革命精神,铸就光辉历史
“旧邦新造,建设赖群才,看突兀万间广厦,讲幄及时开,髦士蒸蒸如云斯集,要扶植神州胞与,同上春台,勉亦哉,任重道远,万里劈藁莱。”这是中国大学写于1916年时的校歌,从中亦可看出中国大学的办学宗旨。
中国大学坚持以孙中山等创办人的革命精神教育学生。“革命奋斗为吾校之传统精神,自由研讨为吾校所特具之风气。”宋教仁牺牲后,他的遗书被遗族扫数捐给学校,以期学生能从中感受革命先烈的革命思想;黄兴留下的手书校名,连同姚憾的“校名再更,精神犹昔”的注解,被刊印在中国大学毕业同学录上;孙中山、宋教仁、黄兴三人的照片被挂在学校的中山俱乐部内、被刊登在毕业同学录或年刊上;等等。正如后来的校长王正廷在《辛未同学录序》(1931)中所说:“夫本校为先总理暨诸革命先烈所创办,其目的固在提倡学术,培植人材,而其经久愈坚、始终弗渝之精神,惟在促进革命,是诸生在校所习闻者也。”
中国大学没有辜负创办者的期望,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始终走在前列: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国大学学生率先列队参加;192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郭松龄起兵反奉,响应国民革命,与中国大学第四任校长林长民(时任郭松龄东北国民军秘书长)一起为大革命牺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大学召开反日救国大会,呼吁抗日;1935年12月9日,中国大学学生会主席董毓华等率领学生队伍,率先高举爱国民主、民族团结、一致抗日的大旗,走上北平街头,最早到新华门请愿,拉开了一二九运动的序幕,也使中国大学成为当时学生运动的中心。中国大学国学系学生鲁方明被捕后,在狱中用《满江红》古曲填词,作《二月雪天》歌在同学中传唱,鼓舞反蒋抗日斗志。一大批爱国学生和青年教师,如齐燕铭、张致祥、段君毅、杨易辰、任仲夷、史立德、陈一帆、管大同、余修、米建书、孔洁光、侯薪、甘一飞、吴涛、吴华、陈星野、刘孟云、荣孟源等,在一二九前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自1920年时任中国大学教授的李大钊为首秘密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起,至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止,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学内一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地下革命斗争。李大钊、高一涵、鲁迅、张申府、吴承仕、李达、黄松龄、吕振羽、侯外庐、范文澜、曹靖华、孙席珍、杨秀峰、张友渔、千家驹、陈伯达等人,在中国大学传授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培养出李兆麟、董毓华、白乙化等民族英雄。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军兴,河北各大学,或停办或南迁,中国大学“奉命在平继续开学,作造就陷区青年遣送至内地之枢纽,并为掩护地下工作人员之机构。盖本校自创办以来,革命精神始终不渝,故当危难之际,中央独以本校荷此重任也。三十一年夏,日寇凶焰正盛,本校惨淡经营,充实理化馆,增设理科各学系,并成立研究院,设文法两科研究所。当时陷区学术之士,不愿依附寇逆,争以教授本校为荣。北方青年,思慕祖国,争以就学本校为幸。本校非仅为华北抗战之枢纽,且为华北学术界寄托之重心矣。”
1943年,中国大学决定以4月13日本校成立纪念日为校友返校节,并成立校友会。校友会会刊以《集合号》为名。“四月十三日,每年一度的返校节,不要忘记中大创办者,不要辜负中大发展者。”
1949年中国大学停办,部分院系并入华北大学、师范大学,理学院后并入山西大学。学生多投考华北大学、革命大学、军政大学和参加南下工作团。从1913年创办开学,到1949年停办,中国大学共存在36年,期间共培养了两万多名学生。中国大学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与后来的黄埔军校齐名,曾号称“北有中大,南有黄埔”,“一北一南,一文一武”。
百年纪念,百年传承
中国大学是革命家的遗产,是在孙中山“教育为立国之本,振兴之道”的思想影响下,在孙中山先生的直接倡导下,由宋教仁、黄兴两位校长前仆后继,及诸革命先贤的努力奋斗而创办并发展的。在办学三十六年间,中大广大师生的革命业绩、理想、信念、追求和传统文化及行为准则,生动诠释了中国大学“爱国、科学、民主、奉献”的校训,铸就了中大特有的革命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正如后来的中国大学校歌所写:“中大中大,卓立在幽燕,开国元老,筚路蓝缕为之前。英毛济济,斯万斯千,风雨鸡鸣年复年。通今古亘九边,当仁不让薪火争传,民族文化有光可独天。”
2013年4月13日,中国大学百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51位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的中国大学老校友从各地赶来参加纪念大会。据主办方介绍,举办这次纪念大会的主旨是为了宣扬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的光辉业绩,怀念革命先烈,薪火相传革命前辈的爱国精神。纪念会上,93岁的老校友赵振声面对记者,如数家珍般地回忆着中大的光辉革命历史。他对记者说,“我们学校的发展和中国革命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大学也可以看成一所革命的大学,学生在这里学习的是一种革命的精神”。
如今,百年已过,中大早已成为历史。然而,在中大人和中大人后代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中大精神却一直在传承不息,激励着更多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刘苏,原北京市档案馆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