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稽勋留学生(2)

辛亥革命网 2012-02-23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佚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上,民国初年的稽勋留学生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多为原先追随孙中山先生打天下的革命党人,或是对辛亥革命有

  首批稽勋留学始于1912年10月

  南北议和后,国内的政治纷争以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宣布实行共和政治而告解决。在此后递交给新大总统袁世凯的呈文中,冯自由写到:“窃查该员等多留学外洋,闻风慕义,辍学归来,各表所长,相助为理,勤劳数月,厥绩实多。即未曾出洋留学诸员,亦多在本国学堂肄业有年者”。袁世凯批准了呈文,并很快派出了第一期稽勋留学生。目前确知的第一期稽勋留学生共25人。他们当中多为有功于辛亥革命的青年,也有一些对辛亥革命有功人士的子弟。这些出国留学生虽由国家提供公费,但不归教育部按一般留学生办理,而由稽勋局按“酬勋”办理。1912年10月,这25人由财政部拨付2.5万余元作行资及治装费,由上海首途。

  第一期稽勋留学生的顺利出行在国内的革命党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刚刚辞去湖北事业司长职务的李四光得知不少革命党人由公费派送出国学习的消息后,想到自己现在既然“力量不够,造反不成,一肚子的晦气,计算年龄还不太大,不如再读书十年,准备一份力量”,于是就向黎元洪提出了继续到国外留学的要求。1912年11月初,黎元洪打电报给临时稽勋局,力陈“李四光……等22员,劳勋卓著,精力富强,咨送西洋俾宏造就”。袁世凯本来对孙中山批准的革命党人出国留学很不满,但湖北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如果不批准,对他还打着的“拥护共和”的旗号不利,于是只好批复同意,表示“鄂省首倡共和,非各省可比,所请将李四光等22员分期派遣出洋,应即照准,此外不得据以为例”。1913年7月,临时稽勋局派出了第二期留学生,共有26人,其中湖北占了12人。李四光和王世杰(时任湖北军政府秘书)是派去英国留学的。派出的国家还有美、法、德、比、日等。

  1913年下半年,冯自由又呈袁世凯,请饬教育部将已经批准的第三期留学生汪兆铭、朱家骅、曾仲鸣、张群、戴季陶等66人的出发费尽速发下,以便早日放洋。不久即被告知“库款支细,此项经费实属无从筹措”,于是第三期稽勋留学生的行程只有作罢。

  稽勋留学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张竞生、宋子文、任鸿隽、谭熙鸿等人是在第一批稽勋留学生中影响较大的人物。张竞生本是一位思想左倾的职业革命者,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他由孙中山委任为南北议和团的首席秘书,协助临时政府外交总长伍廷芳与清廷代表唐绍仪谈判,为促成清帝退位和走向共和立下汗马功劳。从1912年12月至1920年4月,张竞生在法国留学近10年之久,先后毕业于巴黎大学文学院和里昂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张竞生成为中国提倡计划生育第一人,还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先驱,中国第一个提出逻辑学学科概念的学者。留学期间,张竞生曾任中国留法学生会会长,并与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及法国人欧乐等共同发起组织法华教育会,使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热潮,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人均曾不同程度受惠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宋子文先入哈佛大学主修经济3年,毕业后又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攻读经济学,同时在纽约花旗银行见习,时间长达两年。这段留学经历为宋子文日后从事经济工作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任鸿隽于1913年考进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主修化学和物理学专业。1914年夏,任鸿隽与同学赵元任、胡明复、周仁等联合发起成立科学社,集资创办《科学》月刊。次年,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任鸿隽被推举为董事会董事长和中国科学社社长。该社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为促进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谭熙鸿原被派赴美,后改赴法国学农。“二次革命”爆发后,谭熙鸿应召回国。反袁失败后,谭熙鸿与蔡元培全家及吴稚晖同乘日轮“北野丸”重返法国。留法期间,谭先后就读于巴黎大学和都鲁士大学,专攻生物学和农业科学。谭熙鸿是“五四”后期北京大学知名教授。1949年后,他出任新中国农业部技术顾问,还是民革中央的团结委员。

  在第二批稽勋留学生中影响较大的李四光,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和地质,1920年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次年任北大地质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历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我国石油资源的开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杨杏佛在1918年回国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4年任孙中山秘书,1932年与宋庆龄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次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成为轰动全国的大案。

     总的看来,稽勋留学这种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殊留学形式,为辛亥革命后的有志青年提供了一个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的契机,造就了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专门人才,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