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教育改革多典范

辛亥革命网 2011-10-04 00:00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王静 何剑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05年,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预兆了日后教育制度的大变革。辛亥革命前后,广州率先进行教育改革,时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成为全省甚
 

  1905年,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预兆了日后教育制度的大变革。辛亥革命前后,广州率先进行教育改革,时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成为全省甚至全国改革的典范,初具现代中学雏形。广东率先实施的“六三三学制”、“课程表制度”、“家访制度”等更是陆续普及全国,部分制度至今仍在使用。

  清朝末年:清廷改良措施广州响应

  辛亥革命前夕,已风雨飘摇的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勉强进行了一些制度上的改良,在教育制度上也做出了一些改变。

  辛亥革命前的10年里,清政府分别制订和颁布有关教育的章程,如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目标、性质、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等;1903年后又陆续颁布系列章程,借此规定课程表和实施细则;1905年,清政府废止了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等等。

  虽然临近灭亡的清政府颁发的章程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但是在广东,特别是在广州,还是有了一些风吹草动。如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改设科目中有外语和数学,并将成绩好的学生派往外国留学,是辛亥革命前教育改革的典型;广州还较早地兴办幼儿和女子教育,如开建“蒙学堂”、“蒙养院”,外国人在广东办的第一间女子学校真光书院;“河南”的私立南武学堂首设体育课程,首开男女同校之先河,使南武公学成为当时广东一间独具典型的学校,而且南武公学还是辛亥革命党人在广州“河南”的秘密机关。

  民国初年:广州大中小学陆续建立

  辛亥革命后,社会变革轰轰烈烈,教育领域也唤起了一场革命。1913年两广发起“讨袁运动”,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大元帅职,成立临时中央政权。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后,专门设置教育行政委员会,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管期间战乱不断,但广州地区的大学、中学、小学以及各种职业学校都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小学方面,国民政府陆续颁布《整顿私塾办法》、《整顿教育方案》、《义务教育施行程序》等来整顿私塾,完善小学教育。

  中学方面,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中学的体系逐渐形成,如建有国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原为两广优级师范附属中学)、广东省立第一中学(现广雅中学)、省立执信女子中学等。私立中学有南武公学。教会中学有培正中学、真光女子中学等。

  大学方面,当时的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改称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政学堂也改为广东公立法政大学(今法政路因而得名)。1888年美国人创办的格致书院,在辛亥革命后一年改名为岭南大学。1924年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升格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逝世后,1926年7月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

  陈炯明二次主粤期:率先实行“六三三学制”

  尽管民国政府在民国初年已经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科学的教育体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国教育的发展,但袁世凯上台后,这些良好局面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1920年陈炯明主粤时期,广东教育再次得到重视并获得新的生机。

  陈炯明对广东教育的重视首先就体现在财政的支持上,他曾明确表示“本省划定之教育经费,由教育机关保管之,无论何项政费,不得挪用”。而陈炯明在邀请陈独秀出任广东教育委员会的委员长时,陈独秀提出的一个条件之一便是以广东全省收入的十分之一拨作教育经费。

  另外,陈炯明主导下的教育改革,正式率先确立了现在仍在施行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六三三学制”。广东在此期间施行的“统一小学教师班标准”、“课程表制度”、“家访制度”、“学生课外活动制度”等,也陆续普及全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