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的世界语运动(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二、辛亥五四期间:世界语学习浪潮的形成及其广泛传播
清末民初时期,世界语传入中国,只有少数人在学习,真正在知识界形成学习世界语浪潮的则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世界语学者开始在国内积极推广世界语,并于1909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世界语会。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中国世界语会改组为中华民国世界语会,会员达到300多人。在世界语会的影响下,全国各地都建立了世界语团体,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语在中国的传播,其中成就最大的是上海世界语学会和广州世界语学会。后来,中国的世界语团体参加国际的世界语会议,与国际上的世界语学习者交流切磋,把学习和传播世界语的经验带回国内,大大地推动了世界语在中国的传播。
就个人而言,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蔡元培先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他大力推进世界语教育,宣布全国示范学校把世界语列为选修课。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上任之初就决定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世界语选修课,聘请中国世界语会的负责人孙国璋担任讲师,在北京大学开始普及世界语。1921年又提议将世界语正式列入师范院校的课程。同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成立世界语研究会,他亲自兼任会长一职。值得一提的是,在1922年,蔡元培邀请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到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语,并与吴稚晖陈树声等人一起创办了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自此,世界语有了专门的教育培训基地,大大都提高了世界语的地位。
图2:中国世界语教育的推动者蔡元培先生
除了蔡元培对世界语在中国的传播做出重大贡献以外,《新青年》杂志的功劳也是不可抹杀的。《新青年》自1916年开始,连续四年关注中国学习世界语及世界语在中国的传播。在这地念当中,陈独秀、钱玄同、陶孟河、胡适和鲁迅等人就世界语“适时”或“无用”展开讨论,这场讨论世界语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就论战的内容看,认为用世界语取代中国汉字,是不足取的;而认为学习世界语更应吸收世界语的世界精神和世界主义,则有其合理之处。通过这次长达四年的论战,中国人更加理性地对待世界语,有利于促进世界语在中国的传播。
三、中国共产党对世界语传播的贡献
早在抗战期间,郭沫若在重庆出版了《中国导报》半月刊,出版了许多以抗战为主题的世界语文艺作品,创办世界语函授学社,培养了三千余青年世界语人才。在革命圣地延安,也成立了世界语者协会,创办了《延安世界语者》作为该会会刊。抗大,鲁艺开办世界语学习班,学员达三百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对新中国世界语的学习和传播以及促进中外世界语者之间的交流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直致力于我国的世界语工作。巴老自14岁开始学习世界语,在他的有生之年,一直将世界语作为世界各国文学和文化交流的极好工具。改革开放以后,巴金先生以古稀之身亲自率团参加国际世界语大会,得到了各国朋友的一致好评。在巴金的努力下,当今中国世界语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开辟了中国世界语运动的新阶段。
图3:巴金与世界语者交谈(来自《中国报道》2009.9)
自19世纪末,世界语开始传入中国,至今已经一个多世纪,在漫长的20世纪中,世界语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得到了世界语学习者的一致好评。虽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曾出现过废除汉语,采用世界语的激进主张,但是理智的中国人经过反复论争,理性地作出了既要保全汉语也要学习世界语的主张。现在,中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有专门的世界语播音,同时中国的文学作品也翻译成世界语,得到了国际世界语爱好者的喜爱。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世界语在中国继续传播,是中国人热爱和平,广泛参与世界和平事业的象征,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世界语是未来世界和平的共同声音。
图4:2004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国际世界语协会副主席汤金等人为“世界语林”纪念碑揭幕。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