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武昌首义前后孙中山与黄兴对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6)

辛亥革命网 2021-06-19 11:2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林仕谋 查看:

本文所述对联仅为孙中山、黄兴所撰其中的一小部分,即便如此,还是从不同侧面突显出他们不仅是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还是名副其实的文章圣手,楹联大家。

  孙中山、黄兴同挽徐锡麟联

  徐锡麟(1873 -1907),浙江绍兴人。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曾游历日本,在东京结识黄兴、陶成章等,后参加反清活动。1906年“以道员赴安徽试用”,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安徽高等巡警学堂会办,写下七言绝句:“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1907年7月6日,因起义计划泄露,徐锡麟在安庆巡警学堂刺死巡抚恩铭,率众提前起义。因寡不敌众,力竭被俘,当晚被斩首挖心,壮烈牺牲,年仅35岁。孙中山为徐锡麟送挽联:

  丹心一点祭余肉;

  白骨三年死后香。

  丹心:丹指赤诚,丹心就是赤诚的心。祭余肉:巡抚恩铭之妻在徐锡麟被捕后,当晚恩铭的妻子将徐锡麟的心挖去祭奠恩铭。三年:“三”不是实数,在联中是泛指,指很多年、时间很久以后。

  孙中山上联中的“丹心”,一语双关:徐锡麟是反清的斗士,是为正义事业而流血牺牲的英雄,他的“心”是赤诚之心;然而,这样的“丹心”却被活生生地挖走用去祭奠人们大众的仇敌。此情此景,相信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顿足捶胸且满腔悲愤,读之无不怨恨自己不能助英雄一臂之力,把残害英雄的男女恶魔打翻在地,再踩上一脚,让他们永不得翻身。“白骨三年死后香”是比喻,联语告诉我们,英雄已成为古人,徐锡麟烈士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徐锡麟烈士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上联“丹心”和下联“白骨”相对,“一点”和“三年”相对,“祭余肉”和“死后香”相对。每句都对得非常完美,平仄相谐,可谓字斟句酌,是难得的一副挽联。

  徐锡麟英勇就义后,人们在安庆大观亭建一小楼奉他,黄兴在安庆大观亭为徐锡麟题挽联:

  登百尺楼,看大好江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无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上联从作者登楼着笔。“百尺楼”指徐锡麟纪念楼,这里的“百尺”是形容其高,“天若有情”出自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四方思猛士”,出自汉高祖刘邦《大风歌》中“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几句连起来,意思是从纪念楼上看到的祖国江山固然美好可爱,但因经历了外国侵略势力的蹂躏和国内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已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老天若真有感情,也应知道中国到处都渴望出现像徐锡麟那样的救国救民勇士。言下之意,就是说老天不该让徐锡麟这位坚强的民主战士死去。下联的“一抔土”,即一捧土,指烈士的坟墓;“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是说徐锡麟烈士轰轰烈烈地死,可与日月争光。“人谁无死”,暗用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意;“人谁无死,独将千古让先生”,是说所有的人到头来都有一死,但死的价值各有不同,对于为民主革命事业献身的徐锡麟,人们特地用“千古流芳”一类的颂词来褒扬他。

  此上联从国家民族对革命志士的迫切需要来赞扬徐锡麟生的伟大,下联从人们发自内心的评价和悼念来称颂徐锡麟死的光荣。全联大处落墨,气势充畅,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和深沉悼念。

  孙中山、黄兴同挽熊成基联

  熊成基(1887 - 1910),江苏扬州人,在江宁任新军二营副目,炮兵排长。1908年曾发动安庆马炮营起义,被推为起义军总司令,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因起义军死亡过重而败退庐州。次年流亡日本,加入同盟会。1909年回国从事革命活动,1910年1月,在哈尔滨谋刺清军海军大臣载洵。事泄被害,年仅24岁。孙中山与黄兴联名合撰了挽联:

  缅东瀛话别时,世路多艰,内忧方急,叹国士无双,孰料竟成易水谶;

  自南京告隐后,江山依旧,边患堪虞,悲英雄不在,空教长啸大风歌。

  缅:追想。东瀛:指日本。方:(书)副词,正在,正当孰料:孰指谁,哪一个。孰料,即谁料到。 易水谶: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当时燕太子丹在易水送别时,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里用来比喻诀别。谶:音念chèn,迷信的人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南京告隐:指孙中山自1912年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一事。堪虞:堪即可;能。虞指忧虑。大风歌:古歌名。汉高祖刘邦平叛后返京,经故乡时与父老乡亲们欢宴,曾吟《大风歌》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孙中山与黄兴合撰的此联,说熊成基是反帝反封的斗士,一点也不为过。熊成基自小亲睹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华蹂躏国人、横行霸道,亲睹了清政府统治卖国求荣、腐败无能。因而,他从小立志要拿起枪杆保家卫国。他从军后很快就成为军中的佼佼者。熊成基21岁时参加了安庆马炮营起义,由于在战斗中表现勇猛顽强以及出众的指挥才能,结果被推为起义军总司令。只可惜因为敌众我寡,力量悬殊,才兵败流亡日本。在日本与孙中山、黄兴等相识,由于志同道合而结成同路人。

  上联说熊成基在日本一年后于1909年回国,临别时,孙中山与熊成基依依惜别之语,谁料道竟成了难以令人接受的谶语。“世路多艰,内忧方急”反映出当时国外形势严峻,国内反帝反封的斗争也艰难曲折,任重道远,更需我辈努力去奋斗。“叹国士无双”,孙中山在此对文武双全、侠肝义胆的栋梁之才熊成基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孰料”一词,体现孙中山为一世英雄的熊成基的英年早逝(仅24岁)而深沉的惋惜。

  下联简单介绍“南京告隐”,孙中山于1912年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本以为让位袁世凯后,国家的命运会有所改变,其实并不然。袁世凯不仅要恢复帝制,还要实行独裁卖国的行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皇帝,但袁世凯篡权夺位,结果是“江山依旧”,军阀混战,旧中国仍处于一片黑暗之中,黎民百姓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且列强还在加紧鯨吞中华国土。“边患堪虞”,祖国面临国破家亡;人民面临离乡背井。而此时正是国家用人之际,英雄(指熊成基)却不在了,离我们而去。“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孙中山对熊成基的英年早逝无法接受。联语弥漫着一种惋惜、悲愤的心绪,读之令人不得不声泪俱下。

  全联用典贴切,恰到好处。联语洗练,短句长句相间,平仄入律,节奏感强,读来掷地有声。且每句都对得非常完美,如上联的“缅……时”对下联的“自……后”,“世路多艰”对“江山依旧”,“内忧方急”对“边患堪虞”,“叹”对“悲”,“孰料”对“空教”,“易水谶”对“大风歌”,均是两两相对,堪称珠联璧合,反映出孙中山楹联的扎实功底,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水平非同一般,令人扼腕惊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