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武昌首义前后孙中山与黄兴对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5)

辛亥革命网 2021-06-19 11:2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林仕谋 查看:

本文所述对联仅为孙中山、黄兴所撰其中的一小部分,即便如此,还是从不同侧面突显出他们不仅是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还是名副其实的文章圣手,楹联大家。

  黄兴题联黄州赤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炮声震撼了全国。第二天,湖北军政官宣成立,宋教仁在上海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即电告黄兴尽早赴沪,共商进行方略。12日,汉口、汉阳均已光复,湖北军政府电促黄兴、宋教仁早日莅汉,筹划军事。黄兴在香港得到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17日,黄兴即离香港北上,23日抵沪,24日晚登上英商怡和公司的江轮开往武汉。途中游览了黄州赤壁,并在二赋堂前写下一副意气风发、气度恢宏的对联:

  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两游赤壁;

  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五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

  此是黄兴题东坡赤壁二赋堂联。宋元丰三年(1082年)二月,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时,苏轼多次游览黄州城外长江边的赤壁矶(今赤壁矶已离长江较远,但当时尚在长江边上)。游览中,苏轼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其他一些名篇。为了纪念这位大文豪的杰作,后人于赤壁矶上建造了《二赋堂》,分别以石、木刻二赋于其中,供人观赏诵读。

  上联紧扣“二赋”堂名,对黄州赤壁的知名予以议论评说。黄州赤壁何以知名?这是文人们看重文章,凭着苏轼在这里游览后写下的著名诗赋,争相传颂苏东坡两游赤壁如何如何,文以地名,地以文传,它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二赋,已如前释。八诗,指苏轼所作《东坡八首》。苏轼在黄州期间,住在东坡,有地数十亩,亲自耕作。《东坡八首》即记述这一个时期的生活。东坡居士之号亦由此而来。二赋八诗,偏重于指二赋;也可以认为它代指苏轼在黄州所作关于赤壁的所有篇目。但是,黄兴对这种以文传名的方式显然是不以为然的,甚至可以说是轻视的。他在《七律•赠宫崎寅藏》中道:“独立苍白自咏诗,江湖侠气有谁知。”“浪把文章震流俗,果然意气是男儿。”他虽然能“自咏诗”,能把“文章震流俗”,但他不愿以文为业,以文成名。黄兴的志向是“吞胡恢汉业”(《挽刘道一》)、“能争汉上为先著,此复神州第一功”(《和谭人风》)。以投身革命取得百世芳名,这也是处于革命大变动中的志士仁人的共同思想。在下联中,黄兴直抒胸臆,把这种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联抒怀。“英雄造时势”,这句话的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反映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黄兴思想的局限性。但是,这也不是黄兴一人的思想的局限,而是同时代一般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所共有的局限,是一时髦的口号。作者以这句口号入联,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磅礴的气势,是一种要求建功立业的渴望,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待我三年五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这是说,等到过了三五年之后,一定会盛传湖南人黄兴曾在黄州作了短暂的停留。黄兴是湖南人,自称湖南客。艳说,盛传。

  这里,有一种雄视千古的英雄气概,有一种对革命胜利充满了信心的坚定信念。这种英雄气概,既是针对二赋堂而言,针对苏东坡而言,同时也是针对所有历史人物和事件而言。这种气概是应当肯定的。如果没有一种超越古人的气概,我们的历史也就停止前进了。名胜联从字面上理解,应是写景的、状物的、抒情的,而黄兴所撰此联全然不着周围景观,只是借题发挥,独抒己见,实为别开生面、令人称奇。

  “英雄造时势”。1911年10月28日下午5时,黄兴等安全到达武昌,黎元洪派蒋翊武等前往江边迎接。当时的汉口,局势危急,战事已经伸展到市区,黄兴以天下为己任,毫不犹豫地承担起前线指挥的重任。11月3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阅马场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黎元洪首先发表讲话,特拜黄兴为民军战时总司令。此后,黄兴践行着诺言“吞胡恢汉业”(《挽刘道一》)、“能争汉上为先著,此复神州第一功”(《和谭人凤》)。

  黄兴为武昌首义一周年题联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炮声震撼了全国。第二天,湖北军政官宣告成立。此后,从10月28日接任汉口总指挥到11月27日汉阳失守,民军伤亡总数当在万人以上。整整一个月,黄兴不分昼夜,全力以赴投入这场神圣的保卫战,其精神可嘉。特别是他那种不辞劳苦,亲临前线,毫无畏惧的气魄,更为世人称赞。在1912年武昌起义周年纪念日,黄兴感叹万千,心潮澎湃,写下此联:

  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

  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上联写武昌起义的胜利,来之不易。“百折不回”说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意志坚强,虽受很多挫折而不改变方向,“十七次”指孙中山和黄兴发动和组织的起义次数,实际上主要的武装起义是10次。“铁血精神”,指1862年,俾斯麦为普鲁士相,主张扩充军备,用武力统一德国,得不到议会的支持,他说:“今日之事,非言论与议会之决议案所能解决,吾人所需要者唯铁与血耳。”作者借用此意,提倡“铁血精神”,也就是坚持武装斗争精神。“始有去年今日”,承上而言,指武昌起义的胜利,是靠武装斗争取得的。

  下联写武昌起义的历史贡献,在于推翻了长期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一笔勾尽”,语出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宋范仲淹为参政,“取班簿,视不才坚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原意是指把不称职的监司的姓名从班簿上抹去。后引申为,凡把事情一次了结而不重提或把不良现象一次清除而无遗留问题者,谓之一笔勾销或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中国从公元前2197年夏启建立“家天下”的帝王专制制度,到1912年2月清帝退位,共经历了4109年。这里讲“四千年”,乃举其约数而言。“民主共和”,孙中山1912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他不仅为民国构思了五权分立的政府组织原则,还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五族共和,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些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此联从艺术形式看,语言简炼,对仗工稳,不愧是对联中的佳作。

  三、孙中山、黄兴为辛亥元勋们题的哀挽联

  孙中山黄兴撰写的楹联中,挽联所占的比重较大。早期写的挽联,大多数是悼念在辛亥革命前后逝去的战友、同事为多,这与他们所从事的革命工作密切相关。在这些挽联中,有的是悼念战友的,有的是追思爱国民主人士的,还有缅怀亲友的。他们写的挽联,那种发自内心的悲痛情感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但在悲痛之余,又总是能让人化悲痛为力量,催人奋进,去完成先烈们未竟的事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