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武昌首义前后孙中山与黄兴对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2)

辛亥革命网 2021-06-19 11:2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林仕谋 查看:

本文所述对联仅为孙中山、黄兴所撰其中的一小部分,即便如此,还是从不同侧面突显出他们不仅是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还是名副其实的文章圣手,楹联大家。

  孙中山题赠《民报》联

  革命舆论无疑是发动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做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工作,在舆论上争得群众的支持,而后革命活动才可顺利开展。1905年7月,在孙中山、黄兴的主持下,经过二十多天的组织准备和会章文件方面的准备,于8月20日下午,在东京赤坂区霞关子爵坂本金弥宅召开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同时,确定同盟会机关报为《民报》。

  从同盟会成立的历程可以说,没有孙中山与黄兴的合作与努力,就没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也没有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成立,使国内外的革命者团结在一起,甘苦共尝,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1906年12月2日,同盟会在东京神田锦辉馆举行《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策划和主持者是黄兴,参加会议者达5000多人,这是又一次盛况空前的大会,也是一次最有效的革命宣传大会。会议首先由黄兴致开会词,然后章炳麟宣读祝词,孙中山发表长篇演说,系统地阐述了三民主义思想。会场上悬挂着孙中山集唐人诗句的楹联:

   岂有蛟龙愁失水;

   不教胡马度阴山。

  “岂有蛟龙愁失水”出自唐李商隐《重有感》:意思是哪有蛟龙害怕失去水的(古人认为龙是掌管水泽的,即水算是龙的领土)。“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唐王昌龄《出塞》:不教,即不让。胡马,指胡人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从这里开始南下骚扰侵占中原地区,表达了诗人希望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

  此联对仗工整,用典精当,立意深刻,大气磅礴,使每一个与会者均精神振奋。大会由黄兴主持,《民报》的主编章太炎宣读祝词。之后,孙中山发表了热情又鼓动人心的讲话,他在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三民主义”,对保皇党的攻击进行了驳斥。会议持续了五个半小时,大家毫无倦容,最后黄兴作了总结性讲话,号召大家要负起革命的责任,尽革命的责任。他的简短有力的讲话,五次获得“拍掌大喝彩”。(黄兴:《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讲》第11页)

  孙中山题赠黄兴联

  1914年春,革命党重要成员集聚东京,筹谋解决国内局势恶化的方针办法。孙中山认为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党员不听他的话,特别是对黄兴自辛亥革命后许多违背他的意见的做法,颇有责备。黄兴不同意孙中山的做法,主要是表现为黄兴认为亡命日本的革命党人,都是因讨袁而被通缉的,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整肃,而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反袁力量,黄兴还认为,誓约书上的“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一词和须在誓约书上按上指印一事,“前者不够平等,后者几近侮辱”。这样,恐同志间矛盾加深,黄兴认为长此在东京相持下去,于革命不利易给敌人可趁之机,遂以疗养胃病为由,离开日本,远游欧美,以便使孙中山所行其是。临行前他向孙中山表示,对革命事业始终不渝。孙中山对黄兴也甚表关怀,电告美洲支部照料黄兴的旅居。1914年6月27日,黄兴在寓所宴请孙中山与之话别,孙中山集成语赠黄兴联:

  安危他日终须仗;

  甘苦来时要共尝。

  此联摘自清末沈翊清七绝中的两句,孙中山在联旁署了“集古句赠别克强同志”和“孙文”的上下落款。原诗为:“上国危名溯有唐,敢辞长剑倚扶桑。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他日:指将来的某一天。须仗:“仗”意为倚仗、依靠。“须仗”指必须互相倚仗、互相依靠。甘苦:比喻美好的处境和艰苦的处境。

  孙中山在楹联中非常恰当地写出了两人在推翻满清封建统治时安危与共、甘苦共尝的革命友谊。黄兴的确对孙中山先生披肝沥胆、忠贞不二。当年,有人劝黄兴取代孙中山而任同盟会的总理,黄兴表示:“革命为党员生死问题,而非个人名位问题。孙总理德高望重,诸君如求革命成功,请勿误会,而倾心拥护,免陷黄兴于不义。”黄兴是孙中山最亲密的同志与战友,二人并称为“孙黄”。

  这次黄兴到美国后,积极配合孙中山的讨袁斗争,向华侨宣传讨袁,揭露袁世凯背叛民国的罪行。黄兴非常尊重孙中山,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不谈他们在改组革命党问题上的分歧。就是有记者问及此事,他也否认与孙中山先生在关系上存在什么裂痕。1916年6月8日,黄兴一回到上海就拜访了孙中山先生,两人相见甚欢,异常亲切,马上就召集革命同志,商讨反对北洋军阀的策略。

  此联虽摘自古人诗句,但运用贴切,所以在意境上承接原诗,进一步表达了孙中山对战友“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之情,并流露出其对时局的看法。

  孙中山与“黄埔之母”廖仲恺

  廖仲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原籍广东惠阳,1877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华侨家中。1896年,廖仲恺到香港攻读英文,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先后结识了朱执信、苏曼殊、胡汉民等革命青年,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1903年,他与孙中山在东京相识,1905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从此,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追随者和得力助手。

  1909年,廖仲恺在日本中央大学毕业,他抱着“国仇未复心难死”的决心回国从事革命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和孙中山再次亡命日本,在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任党的财政部副部长。1916年回国,在反袁、护法斗争中,随孙中山奔走上海、广州等地,致力于筹措革命经费和组织革命力量。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廖仲恺与朱执信、胡汉民等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宣传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1921年 ,孙中山回粤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廖仲恺任财政部次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陈炯明将廖仲恺关押,后经何香凝与多方竭力营救,才于8月份脱险,赴沪与孙中山会和。1924年,国民党“一大”之后,孙中山下令筹建黄埔军官学校,廖仲恺是七人筹备委员之一。筹备工作开始时,主持筹建工作的蒋介石以“环境恶劣,办事多遭掣肘”为由辞职回乡。廖仲恺代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负责筹建与招生工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