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武昌首义前后孙中山与黄兴对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4)

辛亥革命网 2021-06-19 11:2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林仕谋 查看:

本文所述对联仅为孙中山、黄兴所撰其中的一小部分,即便如此,还是从不同侧面突显出他们不仅是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还是名副其实的文章圣手,楹联大家。

  190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张静江从巴黎乘法国客轮回上海,办理中国通运公司的有关商务,恰好与孙中山同乘一船。

  清朝当局为镇压革命,各处通缉孙中山。为了躲避清廷的侦探,孙中山不得不进行秘密活动。张静江对孙中山的革命行为非常钦佩,在得知孙中山与其同乘一船时,他决定冒着危险,去见孙中山。

  在甲板上,孙中山见一个高度近视、戴着厚厚眼镜的人向他走来,要与他交谈,孙中山便下意识地进行回避,张静江马上直来直去地说:“您不要躲避,我知道您就是孙文,我是最钦佩、最赞成您的事业的人。”之后,两人遂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当得知孙中山为进行反清起义需要大批经费时,他掏出自己的名片,递给孙中山道:“这上面有我在巴黎的地址,为了同盟会的事业,我必当尽其所有,孙先生需要多少,我就付多少!”

  两人当下便约定了暗号,孙中山需要经费时,即向张静江发ABCDE五个英文字母中任何一个字母的电文:A代表法郎一万元,B代表法郎两万元,C代表法郎3万元,D代表法郎4万元,E代表法郎5万元。

  以后孙中山按照约定,当革命需要钱的时候,便给张静江打电报,告诉他一个英文字母,张便准时按约定邮去钱。孙中山接到钱后,便写信致谢并告之钱的用途。张静江即也复信,以表明对孙中山在钱的用途上的绝对信任:“余深信君必实行革命,故愿尽力地助君成此大业,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实无报告事实之必要;若应报告事实而为敌人所知,殊于事实进行有所不利,君能努力猛进,即胜于长信多多。”充满着对孙中山诚挚之心。孙中山曾说过这样的话:“自同盟会成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出资最勇最多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6、7万元,尽以助饷。”在辛亥革命之前,在同盟会的处境最危险、最艰苦的时候,张静江能放弃个人的利益仗义疏财,真是难能可贵,孙中山的这个评价也是非常恰当的。为此,孙中山还为张静江题写了对联: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四十州。

  该联是一副集句联,出自唐末诗僧贯休写给吴越王钱镠的诗句。孙中山化解贯休的《献钱尚父》作律诗,并将该诗的颔联自题上海居处,后又赠给张静江。“满堂花醉”指故居的花草怡人,也喻指孙中山自己的革命理论,这里指张家富甲一方。“三千客”是说张静江堪比孟尝君。“一剑”是孙中山自喻。孙中山将诗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代指全国。上联赞扬张静江出资支持革命,惠及革命党人;下联写革命浪潮遍及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来,孙中山还题写了“丹心侠骨”四个字的墨宝相赠,以表达他对张静江矢志革命的褒扬。张静江将孙中山的墨宝挂在中堂,引为荣耀。为此,他手书一联: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该联为明朝大臣杨继盛所作。杨被汉奸严嵩陷害,关进监牢,临刑前,杨继盛题该联于监牢墙上述志。上联中的“道义”,当然是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道义,张静江决心要以他的铁肩来担当;下联中的“文章” 是宣传革命的文章。表示了张静江为同盟会的革命敢于负责,勇于工作的精神。《新世纪》刊物出版后采用新世纪纪年法,如发行的当年即为新世纪七年,不用清朝皇帝的年号,而用公元纪年月日,以示对清朝统治的彻底否定,坚定了对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决心。当时的《新世纪》与远在日本的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东西呼应,形成欧亚两个重要的宣传阵地。据此,称革命党人张静江“丹心侠骨”,名副其实。

  此联不仅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想象丰富,采用了集引、譬喻等多种艺术技巧,而且语言精练,对仗工整,平仄入律,如联中的“铁肩”对“辣手”,“担”对“著”,“道义”对“文章”。虽是集自前人诗文中的词句、典故,但能事对事,物对物,意对意,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又往往一语双关,运用十分贴切,对仗巧夺天工,恰到好处,称得上是成双成对,珠联璧合,不愧是集句联中可圈可点的上乘之作。

  二、黄兴与辛亥元勋们的对联

  黄兴(1874-1916),原名轸,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早年就读于武昌两湖书院。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1904年组织华兴会,任会长。次年参加组织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协理)。领导了长沙、钦廉防城、镇南关等多次起义,是辛亥革命著名的领导人。

  黄兴为华兴会成立题联

  黄兴在日本与孙中山先生相识后,两人志同道合,齐心协力搞革命。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共同组成同盟会,团结一致,共同为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奋斗。1907年和1909年,章太炎等人两次在同盟会内部掀起倒孙的风潮,欲罢免孙中山,而改选黄兴为总理,均遭到黄兴的坚决拒绝,为此,后人传为佳话。

  1903年11月4日,黄兴和陈天华、宋教仁等组织的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为大会题联:

  驱逐鞑虏;

  复兴中华。

  联中“鞑虏”:“鞑”古时汉族对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统称;“虏”(书)对敌方的篾称。“鞑虏”在联中特指外国入侵者。

  此联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寥寥八个字,然字字珠玑。既是华兴会的宗旨,也是革命的口号,更是令敌人胆寒,令国人气壮的精典名联。联中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或许有人说,“逐”与“兴”为同声字欠对。其实并不然,“逐”在普通话今读阳平为平声,古为入声字读仄声 。因此,“驱逐”与“复兴”还是“平仄”对“仄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