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武昌首义前后孙中山与黄兴对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3)

辛亥革命网 2021-06-19 11:2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林仕谋 查看:

本文所述对联仅为孙中山、黄兴所撰其中的一小部分,即便如此,还是从不同侧面突显出他们不仅是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还是名副其实的文章圣手,楹联大家。

  黄埔军校创办初期,廖仲恺担任黄埔军校党代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党代表,也是党领导军队的组织制度形式的最早体现。他在党代表任上,用各种手段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还亲自讲授帝国主义侵略史。廖仲恺呕心沥血,为黄埔军校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被誉为“黄埔之母”、“党军慈母”。

  廖仲恺始终坚持孙中山的联共政策。他说:“想要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因此,他支持广州国民政府中的共产党员公开活动,亲自迎接和推荐从巴黎回国的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与共产党人亲密共事,真诚合作。

  1925年8月20日8时廖仲恺偕何香凝赴中央党部(今广州越秀路93号)参加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在党部大门前遭暴徒袭击,廖仲恺连中三弹,壮烈殉职。在廖仲恺的追悼会上,出生于广西梧州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黄埔军校副校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廖仲恺的亲密战友李济深送来挽联:

  念年国事宣勤,一旦遇害糜躯,哀我群生失指导;

  百粤人民仰望,此日临风凭吊,哭公遽尔赴瑶台。

  上联中的“念年”:“念”是“廿”的大写,“廿”表示数字二十。“念年”即二十年。廖仲恺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是孙中山得力助手。从1905年到1925年廖仲恺遇害壮烈殉职,共计恰好是二十年。“糜躯”:喻牺牲。“百粤”:又作百越、诸越。古代“粤”与“越”相通。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包括苏南浙北一带、广东广西等地区)。 “百粤”中的“百”是约数,不是确数。 “遽尔”:“ 遽”音念jù,意为匆忙、突然。 “尔”:形容词后缀(这类形容词多用作状语)。“瑶台”:又称瑶池,神话中称西王母所住的地方。

  联语高度评价了廖仲恺先生“念年”来坚持追随孙中山,从事反帝反袁革命斗争,抱着“国仇未报心难死”的雄心壮志,努力排除国民党右派势力的种种干扰和破坏,面对死亡威胁视死如归不动摇,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上联的“哀”字强烈地表达了对“廖仲恺”先生的无比崇敬,对他的“遇害”而“失指导”感到无限的惋惜和哀思。下联的“哭”字则表达了“百粤”人民此时此刻对“廖仲恺”先生的“遽尔”离去,而“临风”“仰望”的迷惘又无限悲恸的心情。

  纵观全联,感情凝重,意味深长,对仗工整,平仄合律,声韵和谐。需要指出的是,可能有人说,“哀”与“哭”的平仄欠对仗,其实不然,“哭”字普通话今读阴平为平声,古为入声字,为仄声。所以,“哀”“哭”两字的平仄也还是相对仗的。

  孙中山题赠张荆野联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府举行中华民国大总统就职典礼,来宾如云,客人们驻足观赏评论,纷纷对会场上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就职典礼”横幅的字大加赞赏。只见横幅上的每一个字刚劲豪放,遒劲有力,如刀刻斧凿一般,书写者就是总统府秘书张荆野。张荆野湖北黄冈人。工书,其篆、隶、真、草无比精妙,且下笔谨严。人称其“合北碑南帖于一炉”。张荆野在北京任清廷八旗官学教习时,曾为光绪代笔书赠日本人楹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 光绪皇帝见其功底不凡赠其宝砚两方。一时名声大振,求书者不绝于门。

  1909年,时为南京瓜泗厘金局局长的张荆野经吴禄贞介绍入同盟会,张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时相过从。孙授意张利用其工作上的方便进行革命工作,策动两江联防司令徐绍桢配合武昌起义。打败江防大臣张勋,攻克南京城,为孙中山定都南京立下了汗马功劳。张的功绩及才华深为孙中山赏识。民国成立,张荆野为总统府秘书。“中华民国大总统就职典礼”的横幅,就是孙中山点名由张荆野书写的。

  1922年,张中风卧床,孙中山闻讯,立即派人送钱、送药至鄂,并到处打听名医,从广东邮寄稀贵药材“百花蛇”……张在弥留之际,啧啧叹道:“知我者莫过孙中山也!”这年12月,张荆野病逝,孙中山悲痛不已,百忙中亲笔挽联:

  革命尚未成,国步维艰,谁与孙策;

  同袍还剩几,楚天噩耗,又墜张星。

  上联中的“策”:指计策、计谋、策划。下联中的“同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这首诗讲士兵出征的故事,“袍”和“泽”都是古代的衣服名称,后来称军队中的同事叫“袍泽”、“同袍”。楚:特指湖北。“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张星”:指张荆野,“星”是对他的誉称。

  此联辞句哀切,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表达了孙中山对战友先后去世和对其未竟事业极为惋惜和哀痛之情。联语既悲且壮,足使逝者安息,生者奋起。

  孙中山与“丹心侠骨”张静江

  张静江(1876-1950),名增澄,号卧禅。居浙江省湖州南浔镇。自古以来,南浔就以民间富庶驰名海外。南浔的客商在清光绪年间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之说”。据有关文献记载称: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为“象”,五十万以上不达百万者称之为“牛”,三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称之为“狗”。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张静江家为南浔的“四象”之一。张家为徽州商人,祖籍安徽休宁,康熙年间先祖张镇先迁居南浔,到张静江已是第6代了。

  1902年,清廷钦差大臣孙宝琦出任法国公使,欲得一精明干练的随从。经李石曾推荐,张静江得以随行。张善于经商的特长为孙宝琦所倚重。在巴黎,张静江经营家乡的高档丝绸、茶叶特产以及瓷器古玩等,非常畅销,以后还到纽约、伦敦等地开设了分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