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过程中的障碍及化解(3)

辛亥革命网 2022-04-25 09:19 来源:团结杂志 作者:李振武 查看: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事,合作推动了双方实力的壮大,推动了大革命的发展,对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孙中山对与苏俄合作态度的变化

  联共就要先联俄,联俄是国民党与中共能实现联合的前提。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国民党确立联俄的政策,有一个转变立场、统一思想的过程。这其中孙中山的态度起了决定作用。

  在苏俄最初与孙中山接触时,孙中山对苏俄和共产国际伸出的橄榄枝并没有积极回应。1920年11月间,共产国际使者维经斯基到达上海与孙中山会面,这是共产国际与孙中山的第一次当面接触。在谈到怎样才能把“中国南方斗争,同遥远的俄罗斯的斗争结合起来”时,孙中山表示虽然想与苏俄联系,但抱怨广州所处位置难以实行,只建议在海参崴或满洲设置大功率无线电台与广州联系。次年12月,马林应邀到桂林与孙中山会晤,孙中山明确表示,在北伐胜利之前与苏俄建立联系会招致列强干涉,待北伐取得胜利后,他会提议与苏俄建立公开联盟。有关这时孙中山对马林建议的态度,留下来的资料不多,但孙中山对自己的信念和力量充满自信,无意与共产党联合的心态表露明显。在桂林,孙中山明确告诉马林:他对苏俄革命的成功经验很感兴趣,但对中国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刻意模仿苏俄的做法却不以为然,因为这些年轻人只对社会主义感兴趣,“他们的小集团对于中国的政治生活却毫无用处”。他甚至直截了当地表示不赞成从西方引进马克思主义。他直率地对马林的翻译中共党员张太雷说:“为什么青年要从马克思那里寻求灵丹妙药,从中国的古典著作中不是也能找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吗?”1922年4月,达林在广州拜见孙中山,孙中山表示香港就在旁边,如现在承认苏俄,英国人必将采取行动反他,待北伐军占领汉口时,再谈承认苏俄、与苏俄结成联盟问题。

  1922年6月,陈炯明“六一六”兵变发生后,孙中山离粤赴沪,9月18日发表《告国民党同志书》,言:“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死入生,失败之数,不可缕数。顾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

  陈炯明兵变对孙中山的打击很大。在以往长期的革命生涯里,孙中山一直寄希望于能从列强那里得到支持,但一直未能如愿,尤其是当兵变事件发生后,英国不但援助陈炯明,还以白鹅潭是通商口岸和毗邻沙面租界为借口,要求支持孙中山的舰队驶离白鹅潭,要孙中山离粤。美国政府口头答应支援孙中山,实则支持陈炯明。真正支持孙中山的,只有苏俄政府。苏俄政府全权代表达林,在孙中山被困在广州军舰上时,即通过孙中山密友陈友仁转达慰问之意,祝愿他斗争成功。离行时,又转告孙中山“尽管有此次令人惋惜的事件,我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深信不疑”。孙中山通过陈友仁转告达林说:“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了。而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的唯一实际的真诚朋友是苏俄。”又说:“倘我不得赴苏俄,……将于此地斗争下去终此一生。但我确信,苏俄甚至在危难之中也是我唯一的朋友。我决定赴上海继续斗争。倘若失败,我则去苏俄。”列强的绝情和苏俄的热情,令处于事业低谷的孙中山加快了向苏俄靠拢的脚步。

  孙中山到上海后,1922年8月,苏俄政府驻中国全权特使越飞立即派马林代表他携函与孙中山会晤,秘密商讨以俄为师、苏俄帮助中国革命的问题。

  就这样,在苏俄的主动联络下,孙中山转变了思想观念,由幻想英美支持,转而联俄。在与英国记者阿瑟·索兰姆的谈话中,孙中山沉痛地描述了他的转变过程与处境:“国民党是我的孩子,现在眼看就要淹死。……我向英美呼救,它们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漂来一根俄国稻草,我在快要灭顶的时候就抓住了它。英国和美国站在岸上向我大喊,叫我千万不要抓那根稻草,但是,他们帮助我吗?不。……我知道这是一根稻草,可是总比什么也没有好。”在这种处境和心情支配下,孙中山与越飞建立了联系,进行了秘密谈判。

  8月23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李大钊与林伯渠一起会见了刚到上海不久的孙中山。李痛陈时局之险恶,表示愿与孙合作,共同进行国民革命。孙对李极为钦佩,希望他能加入国民党。经过李大钊、陈独秀、马林等与孙中山交谈,孙中山充分认识到“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他明确表示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和作。当李大钊坦率告诉他自己是第三国际的党员时,孙中山说:“这不打紧,你尽管一面作第三国际的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

  9月4日,中共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一起由张继介绍,孙中山亲自主盟,加入了国民党。

  1923年1月,苏联政府特命全权大使越飞到达上海,与孙中山会见。经过几次谈判,双方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宣言的发表,表明孙中山开始消除对美英等国的幻想,把注意力转到依靠苏俄。随着联俄方针的确定,孙中山与苏俄的关系日益密切,并在苏俄顾问鲍罗廷的指导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促使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因素、背景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陈炯明的叛变。陈的背叛是对孙中山的一次沉重打击。该事件让他认识到,国民党仅靠主义、道义及本人声望为维系内部团结的原则是不够的,必须健全组织,严密纪律。必须努力宣传,使国人和党员明了主义。必须有一支真正为主义奋斗的党军。

  再则,苏俄革命的成功,强有力地吸引着孙中山,他决心以俄为师,改造国民党。“俄国革命之发动,迟我国六年,而俄国经一度之革命,即能贯彻他们之主义,且自革命以后,革命政府日趋巩固。……故吾等欲革命成功,要学俄国的方法、组织及训练。”当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遭遇重大挫折时,苏俄政府的代表达林、越飞等,向他伸出同情、支持、援助之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公开谴责了陈炯明,在道义上支持孙中山,而且发表文章帮助他总结革命经验教训,使之找到正确方向。从共产党人身上,他看到国民党的不足,决心改组。

  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1921年下半年开始,工人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在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出现的持续13个月之久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30万人以上。特别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给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吴佩孚以沉重打击。这一形势使孙中山看到工人力量,影响他从依靠军阀打军阀,转变为依靠民众进行国民革命。他决心改组国民党,向民众敞开党门,吸收新生力量,扩大党的势力。

  罗家伦主编的《革命文献》对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改组国民党的过程及原因有明确的记述:“陈炯明叛变,总理蒙难广州,北伐之师折回受挫,总理于八月十四日偕同志抵上海,筹划革命大计,审察当时国际之局势,本党失败之症结,国内青年思想之变动,与民众对于政治改革之要求,八月间苏俄代表越飞亦派员来沪晋谒,商讨中俄新关系,遂下改组本党之决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2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