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界的平民意识(6)
辛亥革命网 2016-07-20 09:38 来源:《近代史研究》 作者:郭双林 查看:
[⑩]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春秋穀梁传注疏·僖公十五年》,第2397页下栏。
[11] 《曼支至俍工》,张允侯、殷叙彝、洪清祥、王云开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页。
[1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9-130页,注⑥。
[13] 胡玉娟:《古罗马早期平民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7页。
[14] 吴贯因:《社会崇拜之人物》,《庸言》第1 卷第18号,1913年8月,第2-3页(文页)。
[15] 刘师培:《论新政为病民之根》,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上卷,广陵书社2008年版,第798页。
[16] 蛰伸(朱执信):《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民报》第2号,1906年5月,第6页(文页),科学出版社影印版,1957年。
[17] 勥斋(宋教仁):《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民报》第5号,1906年6月,第80页。
[18] 民鸣的译本原载《天义报》第16-19卷合册,1908年2月。今见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下卷,第951-961页;陈振习的译本原载《民生日报》(广州)1912年9月21日至10月24日,今见邱捷:《1912年广州<民生日报>刊载的<共产党宣言>译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武汉2011年10月铅印稿,第204-216页。
[19] 县解(朱执信):《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民报》第5号,1906年6月,第52-53页。
[20] 柳隅(吴贯因):《阀阅的之政治家与平民的之政治家》,《国风报》第2年第5号,1911年3月11日,中华书局2009年影印本,第1-2页(文页)。
[21] 吴贯因:《社会崇拜之人物》,《庸言》第1 卷第18号,1913年8月,第2-3页(文页)。
[22] 运甓(黄侃):《哀贫民》,《民报》第17号,1907年10月,第25页。
[23] 韦裔(刘师培):《悲佃篇》,《民报》第15号,1907年7月,第32页。
[24] 太炎:《革命之道德》,《民报》第8号,1906年10月,第20-26页。
[25] 亚震:《奴婢废止议》,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380-381页。
[26] 运甓(黄侃):《哀贫民》,《民报》第17号,1907年10月,第25-26页。
[27] 刘师培:《论官绅放赈之弊》,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下卷,第1181页。
[28] 春秋时卫国君献公被赶出国,为回国,派人与掌握实权的贵族宁惠子说:“政犹宁氏,祭则寡人”,即政权归你,祭祀权归我。(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春秋左传正义·襄公二十六年》,第1988页下栏。)
[29] 《绅士为平民之公敌》,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第303-304页。
[30] 运甓(黄侃):《哀贫民》,《民报》第17号,1907年10月,第32页。
[31] 刘师培:《论官绅放赈之弊》,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下卷,第1182页。
[32] 《绅士为平民之公敌》,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第304、305页。 [33] 章开沅:《辛亥革命需探索上下三百年》,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special/history/,2010年10月8日。
[34]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4-35页。
[35]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7页。
[36]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26页。
[37]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96页。
[38] 壮游:《国民新灵魂》,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574-575页。
[39] 精卫:《论革命之趋势》,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第525页。
[40] 反:《去矣,与会党为伍!》,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第188-189页。
[41] 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下卷,第16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