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小学教科书的民主政治启蒙意义(6)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教育学报 第6卷 第1期 作者:石鸥 吴小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教科书不但是知识传播的工具,还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伴随着新式教育发展,从会学校、洋务学堂教科书中最早出现民主政治零星思想开始,清

  四、教科书的启蒙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末民初的中小学教科书从现代政法制度的宣扬、公民自治能力的提倡、公共事业与公德的推广等维度基本展现了资产阶级理想化的民主政治图景,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民主政治话语体系,影响学生成为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主要力量。这样,民主政治思想由最初少数知识精英群体关注的对象,通过教科书熏陶转变成为浸润到各阶层民众的普遍思想,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既有观念。从教会学校、洋务学堂教科书中最早出现民主政治零星思想,到1922年新学制教科书出现以前,教科书顽强地进行着民主政治的启蒙,即使中间经历过复古教育思潮也并未中断。随着新式学堂覆盖全国,教科书作为拥有全国最大受众市场的读本,其思想内容不仅惠及各类学堂的学生,且其作用的触角轻而易举地伸向社会的各阶层,产生了广泛的无以替代的影响。正是由于清末民初教科书将民主政治思想逐渐育土壤于下层民众,并普及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成了山雨欲来的气氛。此间,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的若干年,教科书对现代国体政体的启蒙达到高潮;二是1911年民国成立后的若干年,教科书对民主自由的追求达到一个全面的高潮。这两次高潮对应的学生接受启蒙的时间段正好与社会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相吻合,如从中国人自编的最系统的第一套新式教科书《最新教科书》的1904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期间跨度为8年左右;从民国第一套教科书《中华教科书》到1919年五四运动,正好也是8年左右,这8年左右接受教育的时间,就是接受新式教科书启蒙影响的8年,8年的时间正是学童从童年走向青年的思想形成期,促使学生群体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生力军,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五四运动将民主作为基本价值加以崇尚做出了基础性铺垫。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说,清王朝不仅在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中轰然倒塌,也是在朗朗读书声中倒塌的,从五四运动大学生的背影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他们在中小学读新式教科书受民主启蒙的场景。否则微弱的武枪声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否则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的著作会那么容易吸引大批知识青年并一呼百应?李大钊在《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现代生活的种种方面都带有Democracy的颜色,都沿着Democracy的轨辙。政治上有他,经济上也有他;社会上有他,伦理上也有他;教育上有他,宗教上也有他;乃至文学上、艺术上,凡在人类生活中占一部位的东西,靡有不受他支配的。简单一句话,Democracy就是现代唯一权威,现在的时代就是Democracy的时代”。[33]这样一种普及性的民主运动,普及性的新式教科书的影响功不可没。

  历史是一条不舍昼夜、涛卷如雪的时间长河。当我们回眸曾经的沧桑岁月时,我们不能忽视也无法忽视的是清末民初的有识之士将自己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总体理解和把握熔铸在一本本小小的教科书中,从而启迪一代代年轻人。一定意义上,清末民初教科书对民主政治的启蒙几乎与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互为因果”。所以不论存在着怎样的遗憾,清末民初教科书为幽暗时空的中国社会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成就了百年教科书悠长岁月中辉煌的一段。从有限渗入到广泛传播,教科书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立下的筚路蓝缕之功,是其他任何文本所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Z]2005年10月19日

  [2]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4 

  [3]瀛环志略:第5卷[M]//瑞士国 

  [4]瀛环志略:第9卷[M]//北亚墨利加米利坚合众国 

  [5]星轺指掌凡例[M] 丁韪良,等译 光绪二年(1876)同文馆聚珍版排印,本卷首,第5页

  [6]田涛,李祝环 清末翻译外国法学书籍评述[J] 中外法学,2000(3) 

  [7]刘树屏 字课图说:卷2[M] 上海:上海鸿宝书局印,光绪岁次辛丑(1901)孟冬月澄衷蒙学堂2次石印,第51页

  [8]秦瑞玠 蒙学西洋历史教科书[M] 上海:上海文明书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版,光绪三十一年(1905)8版,第5页 

  [9]彪蒙编译所蒙学论说实在易:第二册[M] 宣统纪元岁次己酉2月5版,21页

  [10]高凤谦,张元济,蒋维乔 最新国文教科书(高等小学堂):第1册[M] 1906年12月,第1页,编辑大意

  [11]朱树人 国民读本:卷上[M] 文明书局,1903年,编辑大意,21页

  [12]郝铁川 中国近代法学留学生与法制近代化[J] 法学研究,1997(6):4 

  [13]实藤惠秀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 谭汝谦,林如彦,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3:39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