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小学教科书的民主政治启蒙意义(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教育学报 第6卷 第1期 作者:石鸥 吴小鸥 查看:
当时,教科书中常见有《中华民国成立记》《释中华民国》《国体之别》《政体之别》《国家》《政体》《共和政治》《地方自治》《尊重国会》《慎选举》《法律》《英国宪法之由来》《葡萄牙之革命》《政党》《宪法》等大量的民主政治内容。
民初是动荡的非常时期,虽然袁世凯主张复古尊孔,但并没有严厉限定民主政治内容在教科书中出现,所以民初的教育虽然经历了复古思潮,民主政治的内涵还是在教科书中得以坚定表达。在1915年12月开始出版的《实用教科书》系列以及《新式教科书》系列中,民主政治的内容仍旧全面展现并延续下来。1919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体国语教科书》系列,这是第一套系统的小学白话语文教科书。1920年1月,又推出了《新法教科书》系列,这一套教科书“用新方法、新标点,采纳新教材,除国文一种偏重文体外,其余通用语体编纂,精神面目焕然一新为初期小学最良好的教科书”。[1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法历史教科书》(高小)第二册中出现了十月十日大革命”[18]的内容,这就意味着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此时已经开始登陆教科书。1920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新教育教科书》系列,改用白话文编辑,生字全部注音等。白话文在当时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形式,进步知识分子希望借白话文的平民性和大众性,以形成国民文化之普及,塑造国民全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就是说白话文已成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有效载体。
同时,全面展现民主政治的小学教科书《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中华书局,1912)、《共和国民新读本》(商务印书馆,1912)、《公民读本》(中华书局,1917)、《共和国教科书公民须知》(商务印书馆,1917)不断发行,中学专门的政法教科书也陆续出版,如《中华中学法制教科书》(庄泽定,1913)、《共和国教科书法制大要》(陈承泽,1913)、《共和国教科书法制概要》(陶保霖,1914)、《新制法制教本》(张家声,潘鸿勋,1915)等。此外,在历史、地理教科书中,关于民主政治的内容更加大量出现,如《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地理(中学校用)》(谢观,1913)设政治地理”,专讲人民”政体”等。
这一时期,教科书中已经提出了系统的民主政治主张,新文化的启蒙在深度与广度上不断拓展,凸显了人们对民主政治的强烈渴望和向往。民主运动的掀起已经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五四的种子已经播下并正在发芽。
二、清末民初中小学教科书的民主政治启蒙之维度
1、现代政法制度的宣扬
现代政法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主要载体,也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其核心特征是权力的分立和制衡,表现为立法、司法和行政的分工。清末民初教科书从民主共和概念的出现到法律司法解释说明以及国体政体相关知识等等,不断宣扬现代政法制度。小学相关的课文常见有《国体与政体》《国体之别》《政体之别》《共和政体》《政党》《司法与行政》《共和国》《共和政治》《论专制政体之害》《共和国政治之精神》《守法》《法律》《司法》《立法》《宪法》《有关宪政之事》《行政》《遵守国宪》《尊重国会》《行政系统》《服从法律》《英国宪法之由来》《葡萄牙之革命》等等。
关于“国体与政体”,教科书认为:国体有二。曰君主、曰民主。君位世袭者,是为君主国。不置君位、由人民公举总统者,是为民主国。政体有二。曰专制。曰立宪。政权由一人一部独揽者,是为专制国。政权分为数部者,是为立宪国。立宪国之政权,大抵分为三部。立法属于议院。司法属于法院。行政属于政府。各有权限,一切以宪法为断。世界各国,有君主立宪,有民主立宪,各因其历史而异。惟君主专制,不过于今日之世界,几无复存者矣。”[19]关于“宪法”,教科书如此看待:宪法者,一国之大经也。其国体如何,主权如何,立法行政司法权限如何,罔不以宪法明定之。故君主国有宪法,民主国亦有宪法,惟专制国则无之。立宪之国,全国之人,无不守法。人民之权力,国家即为之保护,国家之基础,人民亦乐于扶持,故宪法者,实足以利国福民者也。”[20]
2、公民自治活动的引导
“民主的精髓是公民的自治”。[1]自治”即人类自觉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决定的能力。它包括在私人和公共生活中思考、判断、选择和根据不同可能的行动路线行动的能力”。[21]研究表明,现代民主制度都起源于基层的民主自治,“无论何处,自治的制度总能养成人民自由的精神,及为公共目的合作的习惯。”[22]130而民治制度最好的学校及其成功的保证,就是实习“地方自治”;[22]134“民主能力与拥有关于政治问题和过程的有效知识以及在问题和制定影响政策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是紧密相关的”。[23]“中国历史上,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比较盛行,因而造成了大批心理畸形的臣民,结果就是公民自治意识和能力的孱弱。于是,为了变革传统君主专制政治,谋求中国的独立与富强,提升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水平以及自治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当时开眼看世界的学者们很好的利用了教科书,对公民自治活动进行引导。《新制中华国文教科书(初等小学)》的编纂重点就是注重国民常识以立国民参政之基础”。[15]与公民自治活动相关的课文很多,常见的有《自治力》《自治》《地方自治》《自治说》《选举》《选举与从政》《选举之要义》《选举要谨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