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小学教科书的民主政治启蒙意义(4)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教育学报 第6卷 第1期 作者:石鸥 吴小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教科书不但是知识传播的工具,还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伴随着新式教育发展,从会学校、洋务学堂教科书中最早出现民主政治零星思想开始,清

  如《选举》一课:“共和政体,必有国会。由全体国民,选举议员,以议国政。凡定法律,收赋税,必经国会议决,然后施行。国会之外,有地方议会,由其地居民,选出议员,以议一地方之事。议员代民议政,关系甚巨。故选举议员者,及被选举为议员者,皆宜慎重从事也”。[24]

  民初教科书是这样看待地方自治”的:地方者,国家组织之分子,国民立足之基础也。地方能发达、健全,则国家于以巩固,人民于以安全,此地方自治所由起也。所谓地方自治者,以地方之人办理地方公众之事。斯人人有自立之资格,人人能自卫其里闾。夫而后鸠地方之民财,治地方之民事,以兴学校,则人才不可胜用也。以广实业,则贫富不足为患也,以严警备,则盗贼可以潜踪也,以讲卫生,则疾疫弗能为厉也。狱讼於以清,田畴於以易,至是而地方发达,不待言矣。国家发达,更不待言矣。”[25]

  3、个体权利义务的履行

  一个社会存在两种相反相成的机制:“激励机制与抑制机制,即权利机制与义务机制,两种机制必须同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维持社会与国家的正常运转。中国古代只偏重于抑制机制,即只片面强调民众的义务。民主政治生活的典型方式是代议制,即因为民众无法直接掌握和管理政权,所以选择民众中的少数精英分子代行权利。因此,选举领导人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涵。民主政治中的选举,必须保障选举人的自由意志,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强迫选举人,这是体现主权在民原理”的最为重要的环节。主权在民原理,是指国家权力来之于人民,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因此,由人民授权产生政府,政府必须遵从人民的意愿。清末民初教科书开始强调个体权利与义务的结合,通过对权利义务的论证确定了国民的国家主人的地位,于是,《纳租税》《守法律》《服兵役》《人民之权利义务》《国民之义务》《共和国民之责任》等课文大量出现,有些课文的表述已经具有相当的现代意义了。

  如《共和国民之责任》一课:“共和政体者,无君主之特权,畀平民以政治,质言之,即以政府之责任付之国民耳,政府对于国民,受非常之寄托,国民对於政府,有应尽之义务”[26]。那么人民之权利义务”有哪些呢:吾国苦专制虐政久矣,建设民国,尊重人权,综其大纲,厥有十端。人民一律平等,一也。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一切自由,二也。通信自由,不得侵其秘密,三也。自由信教,四也。自由居住迁徙,五也。自由营业并保有财产,六也。自由保有身家,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搜索,七也。有诉讼法庭及陈请议会之权,八也。得任官吏,九也。得投票选举及被选举,十也。凡此权利,皆革命战争之赐。吾人以流血易之,顾可不重视乎。至于纳税当兵、服从法律,又为人民应尽之义务。盖权利与义务,互为比例,不尽义务,不能享权利也。”[27]

  4、平等自由观念的倡导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自由是指人自主地支配自己,而不受他人的强制和支配的状态,是人类在获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前提下,渴求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

  在清末教科书中,受制于“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不论是平等思想还是自由思想,反映的还不是很突出,但已经开始不断的渗入了男女平等、民族平等、职业平等等与平等精神相关的内容。民国肇始,蔡元培出掌教育部,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28]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强调全新的道德教育。于是,自由作为一个全新的内容,从其发源到内涵再到种类等,广泛地出现在教科书中了。但由于此时宣扬的是西方自由思想,笔者发现课文多引例国外的故事,如《自由之祖》中引例的是“美国独立”的故事,《信教自由》中引例有《佛教之祖释迦牟尼》《回教之祖穆罕默德》《耶教之祖耶稣》的故事等。

  自由平等作为共和国民之人格基础而在教科书中被反复强调,常见课文有《自由》《平等》《公平》《自由之祖》《自由之真义》《平等之真义》《释平等》《释自由》《说自由》《自由辩》《信教自由》《百有一人》《善待僮仆》等等。民初教科书是这样描述“平等”的:“共和国无君主、无贵族,人民不分阶级。凡权利义务,一切以法律为断,不相侵犯。此之谓真平等。职业之种类不一,生人之性质各殊。苟非通功易事,则社会无由成立。故一国之民,或为官吏,或为议员,或为军人,或为工商贾,各就其性质所宜,任择一业,以自尽其天职,初无贵贱之分也。”[29]10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