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一)(7)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现代化研究》2003年第2辑 作者:虞和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9年多时间中,随着政府权力的强化,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状态开始由北洋政府时期的自由经济转向统制经济,并成为这一

  其次、企业集团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联营现象。在北洋政府时期已经产生的企业集团,到这一时期有的开始衰落,有的继续发展。衰落者中,如南通张家的大生集团,从1925年起就开始衰落;天津的周学熙资本集团,在1928年以后也逐渐衰落。继续发展者中,如荣家集团,其纺织业的申新系统,到1932年时,纱锭总数达521552枚,比1922年的134907枚增长了286.6%,占全国(华商纺织厂)纱锭总数的18.8%;织布机总数达5357台,比1922年的1615台增加了231.7%,占全国织布机总数26.98%。[49]。上海郭家的永安集团,从1928年起先后收购鸿裕纱厂为永安三厂;新建了永安四厂和永安印染厂;入资纬通合记纺织公司,后来改为永安五厂。到1936年时总共已拥有纱锭25.6万锭、织布机1542台,成为仅次于申新系统的纺织企业集团。[50]这两个集团的新发展,都采取了兼并和设立新厂相结合的方式。

  除了原有企业集团的继续发展之外,又有新的企业集团形成,而且出现了企业的合并和产销联营组织。在火柴业中,刘鸿生的鸿生火柴厂,在20年代兼并苏州和上海的夑昌厂之后,于1930年收买了上海和镇江的荧昌厂、上海的中华厂,将4厂合并为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资本191万元。到1934年又兼并了杭州光华火柴厂和上海华昌梗片厂为止,使之成为拥有7个火柴厂和1个梗片厂的全国最大的火柴公司,资本总额增加到365万元,年产火柴15万箱以上,约占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6省全部火柴产量的50%、全国火柴总产量的15%。接着又于1935年7月发起成立国产火柴制造同业联合办事处,有华中(含华东)地区的10家工厂参加,共同议定产销数额和价格,实行联合推销。1936年3月,又为了缓和与日本火柴业的竞争,成立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社,在华的日资工厂也参加了联营。联营社要求政府严格限制中外资本设立新厂,并得到政府的赞同。同时在华中、山东、河北3个地区设立上海、青岛、天津3个分社,分别规定产量。对于销售则规定:各社员厂的产品统交联营社集中发卖,并由联营社规定售价出售。由此实现了限产统销。[51]

  在缫丝业中,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在国际市场上与日本丝的竞争,出现了一些地区集中租厂经营和丝厂合并的趋势。无锡薛家的永泰丝厂,曾于1930年邀集当地4家丝厂联合成立大公公司,力图实行联营,但不久解体。1936年春,又联合5家实力较大的丝厂合资设立兴业制丝股份有限公司,再度实行联营。其办法是:(1)集中统一收茧,统一配茧;(2)把无锡其余丝厂全部租下,或开或停由公司统一安排;(3)利用永泰丝厂销售机构,直接外销生丝。该公司承租的丝厂达30多家,几乎囊括了无锡所有的丝厂。然后选择11家设备较好的工厂开工生产,加上薛家自己的5家丝厂,共有丝车6000多部,占无锡全部生产能力的半数左右,其产品大部分经由永泰丝厂通过其所办的通运生丝贸易公司外销。[52]从而通过租厂而实行垄断生产和销售。

  在造纸业中,1932年在上海成立了国产版纸联合营业所。该所由民丰、华丰厂主金润庠发起,并担任所务主任。加入联营所的各厂将各自的发行所附设在联营所内。其目的所在,一是抵制日货倾销;二是限制产销额,避免同业竞争;三是争取产销平衡,稳定市场。联营结果,使版纸过剩有所缓和,价格从每吨50元左右上升到90元,各厂都能获利;也使各厂得到进一步发展,民丰、华丰厂的资本都从50万元增至1937年的300万元和150万元。[53]

  在橡胶工业中,大中华橡胶厂在1928年设立后不久即开始了行业兼并活动。它从1930年起先后收买了交通利记橡胶厂、日商泰山橡胶厂、日商春华橡胶厂,分别作为大中华第二、三、四厂。又先后创办碳酸钙厂和加硫胶厂,为橡胶厂生产原料;氧化锌制造厂和鞋面布染织厂。如此,使大中华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从创办时的8万元增至1937年的300万元;企业规模从创办时的1个工厂增至1933年时的4个制造厂、4个原料厂和1个机修车间,资产总值达373.9万元。[54]

  第三、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拓。这一时期和这一时期产生的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开拓状况作些介绍。在钢铁冶炼业方面,这一时期的总体状况虽然不佳,但还是有几家新的企业诞生和筹建。1931年,在上海有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钢铁试验场之设,备有电力炼钢炉1座,并开始铸炼钢铁件,研究合金钢。1933年在上海又有大鑫钢铁厂的设立,备有1.5吨电力炼钢炉一座[55]。1935年,西北实业公司在山西太原投资514万元,兴工建造太原制铁厂[56]。1935年,华西兴业公司和刘湘的21军在重庆合办华联炼钢厂,第一期资本50万元,第二期资本增至300万元[57];1936年刘荩臣等在天津设立天兴制铁所,资本4.6万元。[58]

  在化学工业方面,开始从碱的生产向酸的生产发展。在天津,自1927年设立渤海化学工业社,生产盐酸之后,1929年设立得利三酸厂,生产硫酸;1934年设立利中硫酸厂。在上海,吴蕴初于1930年创办天原电化厂,生产硫酸;1936年建成天利氮气厂,生产硝酸;1937年范旭东在南京浦口建成硫酸铔厂。此外,还有上海的开成造酸厂、江南化学工业制造厂、梧州的两广硫酸厂、四川江北的广益化学工厂、成都的裕川化学工厂、西安的集成三酸厂等,也生产硫酸、盐酸、硝酸、醋酸。[59]

  在橡胶工业方面,除了上面已述及的大中华集团之外,还有不少企业在这一时期成立。1927年之前,橡胶工业虽已经产生,但为数很少,如作为橡胶工业集中地的上海也只有七八家,且均为资本在5万元以下的小厂。1927年之后,橡胶工业才快速发展起来,且出现了资本规模较大的大厂。到1932年时,仅上海一地就发展到48家工厂,资本总额达400万元左右,其中资本在10万元以上者有11家,其中最大的为大中华橡胶厂,资本110万元;其次为大用橡皮厂,资本50万元。此外,尚有广州21家、烟台、福州、贵阳各1家,全国共计72家。而且其产品开始从一般生活用品发展到汽车轮胎。[60]

  在轮船航运业方面,既有老企业的新发展,又有新企业的产生。在老企业中,虞洽卿的三北集团,1928年后进入了它的顶峰时期,到1937年,已发展到拥有大小轮船和拖、驳等船只82艘(含已订购尚未到货之船),计9.2万吨,约占1935年全国轮船总吨位67.5万吨(抗战前最高年份)的13.48%。[61]政记轮船公司在1931-1934年,每年都要购进一艘四五千吨的大型轮船,航行南洋各地。[62]1926年卢作孚在重庆创办了民生轮船公司之后,取得了很快的发展,资本从开创时的5万元,增至1927年的12.3万元、1930年的35万元、1937年的700万元。他靠着四川军阀势力的支持,展开了大规模的兼并活动,在5年内共合并了15家轮船公司,接收轮船42只,使民生公司拥有船舶总吨位增加到2.4万吨,并统一了四川航业。[63]

  (未完待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