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二)(7)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作者:虞和平 查看:
[46]小田:《知识人的社会呈现及其意义——关于江南民间社会中南社的考察》,《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
[47]方竞、蔡传斌:《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及其赈济活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
[48]赵崔莉:《晚清传统秩序崩溃和绅权扩张之浅见———光绪二十七年皖江水灾与和州的社会控制》,《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
[49]李占乐:《近代中国城市社区福利事业论析》,《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50]陶水木:《北洋政府时期旅沪浙商的慈善活动》,《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51]王卫平:《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52]黄鸿山、王卫平:《传统仓储制度社会保障功能的近代发展——以晚清苏州府长元吴丰备义仓为例》,《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
[53]朱浒:《江南人在华北——从晚清义赈的兴起看地方史路径的空间局限》,《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54]王先明、张海荣:《论清末警察与直隶、京师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大公报》为中心的探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5]刘海岩:《八国联军占领期间天津若干问题考析》,《历史档案》2005年第2期。
[56]杜丽红:《1930年代的北平城市污物管理改革》,《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57]刘纪荣、王先明:《二十世纪前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58]周祝伟:《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及其价值取向——以近代浙江省兰溪县三泉村为个案》,《浙江学刊》2005年第3期。
[59]章开沅、田彤:《东南精英与辛亥前后的政局》,《史林》2005年第4期。
[60]行龙:《怀才不遇:内地乡绅刘大鹏的生活轨迹》,《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
[61]郑大华:《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光明日报》2005年1月25日。
[62]张宝明:《重新改写还是重新打造——关于建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学科体系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63]许苏民:《“一位擎着火炬的侍女”——论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建设中的三大问题与九大关系》,《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64]王汎森:《从经学到史学的过渡——廖平与蒙文通的例子》,《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65]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66]章清:《中西历史之“会通”与中国史学的转向》,《历史研究》2005年度2期。
[67]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68]黄兴焘、胡文生:《论戊戌维新时期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整体萌发》,《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
[69]郑大华:《论包世臣在嘉道经世思潮中的历史地位》,《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0]郑师渠:《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71]许纪霖:《政治美德与国民共同体——梁启超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72]史革新:《章太炎社会思想述略》,《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73]苑书义:《孙中山自由观论析》,《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74]马小泉:《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之学理意义》,《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
[75]李细珠:《试论嘉道以来经世思潮勃兴的传统思想资源》,《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76]左玉河:《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二辑。
[77]王宏斌:《关于“经世致用”思潮的几点质疑》,《史学月刊》2005年第7期。
[78]罗志田:《因相近而区分:“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一》,《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整体改造与点滴改造:“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二》,《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