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一)(8)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作者:虞和平 查看:
对于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派系问题,陈红民引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存资料,探讨了胡汉民和两广派在宁粤分立时期的政治主张,认为胡与两广派的主张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宣传“抗日反蒋”的主张,也有支持抗日的举动;另一方面则幻想“联日制蒋”,并有与日方接触的行为。出现这种两面性的原因在于,“抗日”抑或“联日”均是其反对南京与蒋介石的手段而已。(注:陈红民:《“抗日反蒋”与“联蒋抗日”——胡汉民与两广的“抗日”口号与实践(1932-1936)》,《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3期。)
在抗日外交研究方面,除考察战时国民政府的外交策略与外交活动外,开始有学者从宏观方面进行外交制度的研究。陈雁从分析蒋介石参与外交活动过程入手,探讨了国民政府外交机构的调整、人事冲突及其对外交活动的影响。作者认为,战时外交显示了“主动性”与“灵活性”的特点,它集中体现在蒋介石的“人身外交”中。但蒋的“人身外交”被滥用到几至“事必躬亲”的地步,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元首外交”理应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注:陈雁:《蒋介石与战时外交制度》,《民国档案》2002年第1期。)刘贵福研究了国民党外交决策研议机构“特种外交委员会”。文章记述了该机构自1931年9月30日成立至撤消3个月中的活动情况,认为该机构存在时间虽短,但确起到了主导中国外交的作用。该机构虽因缺乏实力基础,使种种努力最终落空,但它以国联为舞台,以欧美国家为工作对象,坚持不与日本直接交涉的立场,群策群力,为制止日本侵略,促使日本撤兵,做了大量外交谋划,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同情与支持,也使日本在国际上日益孤立。(注:刘贵福:《九一八事变后特种外交委员会的对日外交谋划》,《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2期。
李嘉谷除继续表明《苏日中立条约》所附“宣言”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而理应受到中国谴责的观点外,还认为国民政府对该条约的评论是十分慎重的,蒋介石甚至认为:“苏日条约,就整个局势而论,对于我国抗战,与其谓有害,无宁谓其有益矣!”这是因为,就日本来说,签订该约主要是针对美英的,并促使美英在远东采取强硬政策,积极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注:李嘉谷:《“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国际背景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世界历史》2002年第4期。)在战时社会经济研究方面,何友良分析了蒋经国在赣南的“新政”主张与实践,认为蒋经国所提出的以人人有工作、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书读为目标的赣南“新政”思想,其渊源并非完全是苏联模式,其中还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蒋介石的三民主义、古代政治家的经验、现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从实践来看,这种社会改革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改革目标与战时环境、社会条件尤其是国民党的体制和统治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矛盾,最终难以实现。(注:何友良:《蒋经国“建设新赣南”思想简论》,《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2期。)
此外,高冬梅考察了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救灾工作在敌后根据地的实施及其成效。吕文浩从社会学的角度,运用社会心理研究方法,对西南联大师生由日机空袭而来的特殊生活内容以及人们的心态进行了考察;田霞考察了战时陕西工业发展状况。(注:高冬梅:《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述论》;吕文浩:《日本空袭威胁下的西南联大日常生活》;田霞:《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工业探析》,《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3、4期。)这些文章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研究的领域拓展和方法更新。
4.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研究
由张海鹏、步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教科书问题评析》,比较清晰地描述了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历史脉络,并比较全面地揭穿了右翼教科书的要害。上篇对教科书问题出现、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系统评介,分析了该问题产生的日本国内与国际的政治背景,以及它对日本社会和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下篇是针对日本扶桑社教科书错误史观和对历史歪曲的具体问题进行剖析。书中还附录了自1945年至2001年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大事年表。郭素美、王希亮针对2002年4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审议通过的由“日本会议”编写、明成社出版的高中版《最新日本史》,以及此前由“编纂会”编写、扶桑社出版的初中版《新历史教科书》,指出该教科书的要害在于:全文刊载了明治天皇的教育敕语;对日本近代以来发动的侵略战争,通篇不提“侵略”二字;把战争责任推给对方;美化殖民统治、掩盖战争犯罪;否认东京审判;鼓吹修改宪法,煽动收回“固有领土”等等。文章认为右翼教科书相继出台,表明日本的右倾化正在一步步加剧。王智新对编纂《最新日本史》的“日本会议”进行了剖析,认为“日本会议”从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反对“东京审判史观”和“谢罪外交”,并提出要向日本青少年“强化启蒙运动”。作者指出,该教科书宣扬皇国史观,美化侵华战争和殖民统治,严重地妨碍了日本青少年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注:郭素美、王希亮:《从〈新历史教科书〉到〈最新日本史〉》,王智新:《“日本会议”与〈最新日本史〉》,《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2期。)
(未完待续)